一缕缕声音的和风(遇见)
仲秋的午夜,我和先生站在高墙左右两个入口前,犹豫着。记忆中,两个入口通向的两段上坡路,都可前往我们的小房子。右侧上坡路,深处传来的桂花香发出沁人心脾的邀请,引我们提拉着沉甸甸的行李走向这一侧。我们深吸着清冽空气里久别重逢的甜香,即将抵达3年未至的昆明小家,心中涌起缕缕桂花香一般的欣喜。
走了几百米昏黑的上坡路,方才还兴奋的两个人傻了眼——去往自家小房子的通道建起了高墙,此路已经不通。这一天,搭出租、赶高铁、乘飞机、倒地铁,车马劳顿后再走路上坡数百米,力气几乎耗尽。想到还要下坡几百米,从另一个入口再爬坡数百米,更觉疲惫不堪。
恰在此时,一辆轿车从坡下驶来,两道光将我们和面前的路照亮。先生试着挥了挥手,车如愿停在我们身边。驾驶座旁的车窗打开,探出一张模糊而友好的脸,与先生对话的声音年轻而温暖。一两分钟后,车内的灯亮起,我们被请上车。开车人是个帅气阳光的小伙子。他载我们到开阔处掉头,下坡,驶出飘散桂花香的入口,拐进另一个入口。几分钟后,我们和行李便到了小房子所在的小区门外。小伙子离去前,我们感激地道谢,他挥挥手,声音年轻而温暖:“一脚油的事儿,别客气!”
午夜邂逅,不知小伙子的姓名,也没看清他的眉目,只从车上几句交流中得知:他从公司下夜班归来,家就在桂花飘香的小区;我们先前走的上坡路,已是前往他们小区的专属路。
我们在昆明几天,每天早出晚归。我的手机电量消耗快,有两天黄昏返程途中,手机和充电宝电量都已告急。我两次开口求助,都很快有充电宝递到我手中。两位递充电宝的女子,一个在地铁上坐在我身边,一个与我并肩站在等地铁的人流里,相貌都普普通通,声音都温温柔柔,在我道谢时回复的“举手之劳”等话语,都如昆明的气候般令我感到和畅。
我们来到梁思成和林徽因旧居,是周二下午。旧居院内树木苍郁,笼着宁静的气氛。房子里,若干游人聚在一起,当中是一位优雅的女士。她身着宽松的酱紫色长裙,肩披灰紫提花的围巾,头戴青紫线织的帽子,素净的圆脸,皱纹清浅,双唇翕动着送出缕缕声音的和风。和风入耳,与梁思成、林徽因有关的历史细节,如新鲜的枝叶和花朵,在脑海中生动浮现。
参观时间结束,她和我们一起走出旧居,带我们穿过高楼下一条巷子,边走边指点:
“这棵高大的朴树,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此居住时就有。”
“这座桥下的金汁河,以前比现在宽。梁林二人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金汁河畔……”
她领我们沿河慢行,仿佛前面就是大师们的背影,仿佛那些背影并不曾远去,就等一缕缕声音的和风呼唤他们转身。
她带我们走的路,与她回家乘公交的方向正相反。她微笑解释:“看你们听得专注,就想把我了解的东西都讲出来。”返回时,她怕我们不认路,送我们到地铁口。告别前,我请求加了她的微信,得知她居然已67岁,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阅读学习、走访研究,在云南省博物馆和一些文化名人旧居做志愿服务。
回到北方,我写一篇关于昆明的文字时,有些拿不准的细节,便在微信上向她请教。我留言时是傍晚,她正听一场文化讲座。讲座结束时将近夜里10点,她第一时间拨通微信电话。一缕缕声音的和风从几千里外的春城吹来,一幕幕充满爱心暖意的画面,在我的耳边和脑海中鲜活起来。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0日 第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