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进补,来年打虎” 专家详解立冬养生良方
11月7日是立冬节气,“立冬表示冬季由此开始,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正是休养脏腑的好时机,要顺应规律、敛阴护阳”。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1月6日召开的“时令与健康”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说。
冬季脾胃虚弱可以按摩这3个穴位
冬季来临后,寒冷的刺激可能会导致人们肠胃不适,比如胃痛或者肚子疼、肠鸣、大便稀溏,或者影响食欲,食少腹胀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唐旭东说,秋冬季节转换,胃肠疾病容易复发,比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腹泻会反复或者加重。
针对这些问题,唐旭东推荐了3个穴位:神阙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神阙穴位于肚脐,肚子怕冷,腹胀、腹痛时,点燃艾条温灸神阙穴15-20分钟,可以温中散寒,止胀、止痛;内关穴位于上臂的内侧,腕横纹上方的两寸(约3个手指的宽度),按揉内关穴可以理气止痛,缓解腹部的胀满和恶心等症状;足三里位于髌骨的下方,脾虚的人经常消化不良、肚子胀、乏力,按揉或者艾灸足三里,能够提高免疫力,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
冬令进补应该遵循三大原则
民间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唐旭东对此解释说,中医强调天人相应,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时令主收藏,是调补机体、养精蓄锐、增强体质的好时机。
唐旭东强调,冬季进补要因人而异。人和人的体质不同,以中医讲的“虚”症为例,分为气虚、阴虚、血虚、阳虚。
气虚的人可能动一动就气短,懒得说话,没有什么力气;阳虚的人在此基础上可能还会怕冷、手和脚冰凉,夜里经常起夜,或者大便稀溏。气虚、阳虚的人,在食材上可以多用羊肉、鹿肉、鸡肉等偏温的食材(气虚者可加人参、黄芪、党参等补气的药物;阳虚者可加生姜、干姜、肉桂等温阳的药物)。
阴虚的人会表现为眼干、嘴巴干、大便干,甚至是潮热盗汗;血虚的人经常表现为面色无华,贫血、血色素较低,女性月经量多的人还会出现头晕心慌。阴虚、血虚的人可以选温和甘平的食材,比如老鳖、老鸭、鱼等(阴虚者可放一些补阴的药物,比如百合、麦冬、银耳;补血的药物有当归、熟地、大枣等)。
除了因人而异外,还应因时制宜。唐旭东说,冬季来临,天气寒冷,一般会考虑补气、补阳的药物,给大家推荐一个传统中医药膳,就是医圣张仲景的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用当归补血养血,生姜温中散寒,羊肉有补益脾肾的作用,如果在当归生姜羊肉汤里面加点黄芪或者人参,补气的作用会更强些。如果年纪大了,可能会有肝肾亏虚,还可以加点枸杞子、红枣。
此外,冬季人们通常缺少运动,高热量的肉食摄入量增加,也容易产生食积,或者带来内热。唐旭东建议多吃一点生萝卜,比如白萝卜,中医认为其性辛甘凉,可以降气消食,清化导滞,适宜冬天。正如民间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冬季进补要遵循的第三个原则是“适度进补”。唐旭东说,补要缓慢地进补,扶一下机体的正气,结合锻炼、饮食调整就会很好地改善体质。补益的程度也要适当,如果补益过多就会上火,滋腻的滋补药还可能带来消化不良。 唐旭东推荐了中医独特的进补疗法,叫膏方,南方叫“膏滋”。膏方是由多味中药,通过慢火煎煮浓缩而形成的一种膏状制剂,实际是“一人一方”,为每个人量身定制,针对性非常强,适用于慢病的调理,体质虚弱、亚健康状态的人、老年人都很适合服用。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膏方可以明显提升体质、改善免疫力,也能提高生活质量。(记者 刘昶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