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不懂“抗震”就不是合格的结构工程师
勤勉、坦诚、宽厚,这是中铝国际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昆明有色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张建留给很多人的印象。
从事勘察设计近40年,他主持过各类大中型项目80余项,专利3项,发表科技论文共6篇;曾获“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云南省突出贡献奖,成就冶金年度人物。2010年,张建获得“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设计大师”荣誉称号。
“爱好是通过学习‘学’出来的。”张建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敬业的精神投入工作,将工作变成爱好,在建筑结构设计行业中起到了表率作用。
退休后的张建仍辛勤工作。人民网 尹馨摄
一边自学,一边教书
读书时,张建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父亲替我选择的专业,刚入学时我既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也没有兴趣。”
后来他坦言,“学生时代‘浪费’了许多时间”,这些时间他都在工作后利用闲暇时间加倍弥补回来。
毕业后,张建被分配到河北唐山,成了一名建筑中专院校的老师。建筑制图、地基基础、混凝土结构……面对学校安排的专业细分课程,他第一次深感“知识储备不够用”。
“对不懂的知识就自己买书自学,晚上学会了,第二天去给学生上课。”自那时起,他养成了遇到问题就要刨根问底的习惯,也渐渐发现学生时代那些枯燥的知识点能“串”起来。“那时我才算真正‘学进去了’,对建筑结构也越来越有兴趣。”
1985年,张建来到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担任工程师,从事土建结构设计方面的工作。在繁忙的业务工作之余,他仍不放松学习钻研,一有机会就“泡”在图书馆里。他坚持理论学习和业务工作相结合,参加了国家及省市组织的专业考试,取得了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职业资格。
2008年,张建取得香港工程师学会正会员资格,曾先后被聘任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抗震专项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招投标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云南省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一边画图,一边编程
真正让张建将工作变成爱好,源自一个小小的力学问题——对螺旋楼梯的力学分析和立面图绘制。
上世纪九十年代,多数设计图都是手绘,特别是面对三维的立体结构要画成平面图时,如何受力?如何连接?……设计时所需的计算量很大。针对这个问题,张建第一次使用了计算机。
“过去的袖珍计算机还使用纸卷打印输出,当看到一卷宽约10厘米的打印纸打出了立面图时,我兴奋极了。”这次尝试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也坚定了他“要成为一名结构设计程序员”的想法。
张建总结工程实践经验,自己设计、编写了一个小型计算程序,能够精确计算地基沉降变形验算。这个小工具为他之后的勘察工作减轻了不少负担。
尝到甜头后,张建在更多项目上也思考如何扩展程序功能,例如让计算机进行承载力验算等。“一开始只为减轻工作量,但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无形中也巩固了专业知识,对受力特点和本质有更深入了解。”
2022年,张建用近3个月时间,新编写了针对“场地特征周期插值计算”的程序,将规范里的一张图表补全至3张,并将抽象的曲线数据化,“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小型数据库”。有了这个小程序,设计人员只用在手机上输入几个关键勘测数据,就能计算出结果,工作变得更高效。
张建(左一)参加汶川“5·12”地震抗震救灾。中铝国际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供图
抗震救灾,成果丰硕
“不畏艰难,不怕劳累”,张建的同事这样评价他。多年来,他参加了多个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在昆明世博会国际馆、云南新平大红山铜矿二期工程、蒙自矿冶公司2000t/d选矿厂工程等多个项目的设计上,均获得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然而,张建最重视也是最引以为傲的,还是作为云南省抗震设防专家,参与了近百项工程设计的抗震专项审查;参加了汶川“5·12”地震、宁洱“6·3”地震、盈江“3·10”地震、彝良“9·07”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因参加汶川“5·12”地震抗震救灾,他获评云南省建设厅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在参加宁洱“6·3”地震灾后应急评估时,张建与同事根据现场灾害风险划分ABCD四个程度等级,努力挽回群众损失。
近十年时间里,张建作为云南省抗震设防专家参与了近百项工程设计的抗震专项审查。“只要我参加的评估项目,我会盯死这一点,确保危房加固改造安全可靠。”
他曾参加了云南省多项技术标准的编制,在国家标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修编中任索道支架章的编制负责人,在云南省地方标准《框架结构非承重混凝土多孔砖墙体构造图集》等编制中任编委,还曾参加国家标准《有色金属工业建(构)筑物荷载设计规范》《有色金属工程设备基础技术规范》的审查。
“如果对抗震不了解,就不是合格的结构工程师。”张建坦言,曾经熬夜“死磕”结构工程的过程非常辛苦,但只有不断学习、认真工作,才能将工作变成爱好,让爱好持续发光发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