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文旅

老宅“新生”,旅居热了乡村火了

曾智慧
2024年11月07日09:51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秋末冬初的清晨,空气中已有丝丝寒意,薄雾升腾,将远山轻轻包裹。

“嗞——嗞——”窸窣的声音从山脚下的彝族村寨传来,那是圆弧铲与木料摩擦时发出的声音。斫琴师郭鹏神情专注,在他的精巧打磨下,古琴的槽腹渐显。

斫琴师郭鹏神情专注,时间流逝,古琴的槽腹渐显。人民网-曾智慧摄

斫琴师郭鹏神情专注,时间流逝,古琴的槽腹渐显。人民网 曾智慧摄

今年是郭鹏在大墨雨村旅居的第八个年头。“这里空气好、环境安静、民风淳朴,很适合做事。”

大墨雨村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距离市区近30分钟车程。近年来,西山区依托区位优势、生态资源禀赋,发展乡村旅居业,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提升人居环境、引入新消费业态等,吸引了大量和郭鹏一样的外来旅居人员,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带动了村民就业。

老房子住进“新村民”

2017年,在江苏一带学习古琴制作的郭鹏带着妻女来到大墨雨村,经过一番考察过后,他们决定定居在这里,成为“新村民”。

大墨雨村四面群山环绕,是一座拥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彝族古村落。彼时,正赶上村内矿山关停,当地正通过盘活老房旧舍发展乡村旅居产业。

郭鹏从一户村民手中租下一套土坯房,占地约400平米,年租金4000多元,租期15年。

一番改造后,柴火棚和猪圈成了工作室。一楼制古琴,墙上挂满了锉刀、锯子、刨刀、刷子……二楼作书房,摆长桌、点青烟、挂古词,氛围雅致而静谧,郭鹏很是喜欢。

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干脆把远在成都已退休的父母也接到这里养老,房东给了他们一亩地,一家人闲时耕地,自在快活。

经过改造后的老房子。人民网-曾智慧摄

经过改造后的老房子。人民网 曾智慧摄

旅居“热”带动村民富

期间,随着大墨雨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硬化了入村道路,绿化美化了村庄环境,植入农耕、美景、美食、趣玩、研学等项目,发展体验培训、乡村民宿、文创项目等乡村文旅项目,不断吸引着国内外的画家、摄影师、木工、设计师等各行各业的人们前来旅游、度假、旅居、创业。

服装设计师应子、央企退休员工徐静悦……随着一批批“新村民”的涌入,大墨雨村140栋老房子,已有93栋被租赁改造。

本地村民紧扣老房子的翻新、修缮、改造需求,自发形成了一支集木匠、石匠、建筑人员为一体的装修人才队伍,约40余人。

按照“外观修旧如旧,配套功能齐全、内饰各具风情、主题多元包容”的原则,村里的老房子相继“变身”为极具古色古香韵味的民宿、咖啡馆、文创店等,在保留古朴的同时,也拥有能满足现代生活的精致装潢,还每年为村里提供长期就业岗位20余个,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大墨雨村一处被改造的老房子。人民网-曾智慧摄

大墨雨村一处被改造的老房子。人民网 曾智慧摄

新老融合共促乡村振兴

“新村民”的涌入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不少新事物和新思想。村民自发当起了导游,空闲之时还会去“新村民”家串门,看看画作、听他们讲讲稀罕事,形成了新老村民交往交流交融、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及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大墨雨村已先后有210余名‘新村民’入住,2023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6.6万元,为乡村振兴探寻到了新路子、注入了活力。”西山区团结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涂国章介绍。

不只大墨雨村,在西山区团结街道、碧鸡街道、海口街道,一共有15个旅居村,目前完成旧房改造229栋,吸纳本地人员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160余万元,村民房屋租金年收入340余万元。

现在,郭鹏觉得自己越来越融入大墨雨村:“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家中有喜事,当地村民都会邀请我们去,平日里大家也会相互串门,其乐融融。”

而这也是其他“新村民”的共同感受。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