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州市

昭通老城街巷丨泰来街,逐光之途存留岁月底片

2024年10月28日11:16 |
小字号

昭通这座城市的魅力,似乎隐藏在老街之中。狭长的老街上,矗立着历经沧桑的老建筑,里面藏着刻进昭通人骨子里的浪漫生活。

泰来街陈旧的标志牌早已被更换,但是没有人会在意,因为但凡来这里的人都知道它的名字。“泰来,泰来,否极泰来。”老祖宗把《道德经》里的训诫用来作为街名,但来来往往的人们并不一定在意它本来该有的意义。千百年来,昭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如既往,而人生中最大的浪漫莫过于否极泰来、梦想成真。

(一)

昭通古城里的泰来街在哪儿?阳光明媚时,你可以步行到建国街中段,在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前停下脚步,一条南北走向的巷子和一块“泰来街”路牌便会呈现于你的眼前;凉风习习的下午,你亦可以骑行到建设北街北段,街边一块东西走向的“泰来街”路牌会指引你西行;在朝霞渐起的清晨,你如果刚好经过八角亭街中段,那么你会于一个三岔路口看见一块南北走向的路牌——“泰来街”。从这些路牌可以看出,现在的泰来街是一条“十”字或“Y”字形的小巷子,总长300米左右。

泰来街是个神奇的地方,一旦你走进其中,吵闹的声音便会一下子消逝,如果你想享受慢生活,那么巷子里就是时光变慢的样子。从建国街路口向北走,左边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高大的围墙挡住了我们向里瞅一瞅的欲望,只见围墙向前延伸了10米远,而右边两间破旧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与气势恢宏的祠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走进小巷,微风拂来,墙垣、飞檐、翘角、门饰,目之所及,皆是风景。

一间40平方米大小的房间里,一群老人围坐在八仙桌旁,悠闲地玩着长牌,一位老者在等待对手出牌的间隙,端起那杯早已无味的茶抿上一口,忽然,一个声音传来:“等等,我要和牌。”在太阳没晒着的地方,三名老妪围坐在用高凳子临时充当的桌子边,聚精会神地下着跳棋。我们走进一间屋子,女主人热情地询问:“喝茶不?5角钱一杯。”三岔路口,一位老者坐在石凳上,拐杖横担在双腿上,眼睛看着远方的天空,只待太阳下山后回家吃饭。路边,一名小男孩独自玩着手中收集的烟卡,听见妈妈的呼唤声后,一眨眼便跑得无影无踪。

行走在泰来街,自由自在,身心放松,生活来日方长,所以何惧车遥马慢,只愿岁月静好,相伴皆是温柔。

泰来街似乎是本地老年人最爱去的地方,在这里,5角钱一杯的茶可以喝一天。我们粗略地数了数,300米长的巷子里,大大小小的茶馆就有10多家。泰来街的一头,一间老铺子半掩着门,墙上的挂钟指向4点。店铺内的木桌、长凳,泛着时光浸润的特有光泽,桌上摆着几只老式开水壶,墙洞里摞着一只只搪瓷茶缸,屋角的煤炉上烧着开水,壶嘴里“滋滋”地冒着水汽,一股股暖流从门缝间涌出,在寒冷的空气中升腾起阵阵白雾。

不多时,不少老茶客便登门了,茶馆也开始热闹起来。“今天真冷啊!”“有几天没见,忙什么去了?”“最近身体怎么样?”……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陆续到来,很快便凑成了一桌又一桌。

在泰来街,茶馆成了老人们寄托乡愁、休闲娱乐的场所。茶馆里,有老人们平凡的一生,有茶客们讲不完的故事,也有泰来街流淌的光阴。

(二)

泰来街23号,是老住户熊开华的老宅。熊开华是土生土长的泰来街人,自1958年迁居于此。今年77岁的他,身体康健、思维敏捷、乐于交谈。

问及泰来街上的名人,熊开华侃侃而谈。抗日英雄孙承光、擅长书法的冯文忠、老干部陈世华……在熊开华看来,泰来街上,更多的是老手艺人,毕竟当时的农具厂就在今天的李家花园小区,街上的居民大部分是农具厂的工人。

“这条街叫泰来街之前,叫过万寿街。”为何叫万寿街?对此,熊开华有自己的理解。他说,这条街上长寿的老人较多,比如,他的母亲去世时94岁,孙承光的哥哥活了100岁,斜对门的王老太今年92岁了,身体依然很硬朗。那为何又改为泰来街?“泰,是康泰的泰,是国泰民安的泰,‘泰来’就是‘有福’的意思,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熊开华对这个街名也很满意。

健谈的熊开华回忆起曾经的泰来街。他说,那时,泰来街上的人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天井,屋子冬暖夏凉,非常适合居住。

年轻时,熊开华的志向是当一名教书先生,但因父亲去世早,为撑起家庭,养活家中的老母亲和年幼的妹妹,20多岁的他只能放弃志向,去到当时收入高一点儿的农具厂工作。从进入农具厂的那天起,熊开华心中的梦想便成了远方的灯塔,而现实却是脚下的泥泞,每一步前行都要付出汗水。

岁月不负有心人。在熊开华的不懈努力下,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好转。如今,熊开华的两个子女都有了自己的出路,而老两口早已退休,过着悠闲的生活。最让熊开华开心的,是他的大女儿在昆明的一所学校当老师,算是圆了他年轻时的梦想。在这场时光赛跑中,熊开华深知,生活终究不是一个人的独奏,而是一家人的合奏。虽然他为家庭牺牲了自己的梦想,但他也收获了很多。在那个温馨而和谐的家庭里,他找到了无穷的动力,让他得以继续奏响属于自己的旋律。

否极泰来的经历让熊开华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他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断崛起,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祝福祖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熊开华说。

(三)

如熊开华所言,泰来街上的名人最值得提及的是抗战英雄——孙承光。

孙承光,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小职员家庭。年幼的他耳闻目睹了军阀混战、官绅横行、人民号饥啼寒,从此立志勤学苦读,寻找救国救民之道,后在南京中央大学教学系学习,兼任《辞海》编辑工作,与陶行知、舒新城几位教授接触频繁,深受陶行知“勤工俭学,普及大众教育”思想的影响,决定献身祖国的教育事业,以“教育救国”。

1937年12月,孙承光受中国共产党指派,随同地方各界代表到延安考察学习。在抗战精神的激励下,孙承光随后自筹经费创办抗日期刊《鲁西吼声》,自编自刻宣传材料和刊载中共中央抗日重要文件。自1938年起,孙承光多次负责军政干部培训,着力提高部队文化水平。教学中,孙承光结合实际,自编教材,制定教案,循循善诱,深受好评。1941年,孙承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1942年9月27日,在一次反“扫荡”斗争中,为掩护教员、学员突围,孙承光光荣牺牲。孙承光为国捐躯后,中共冀鲁豫军区党委当即作出决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革命烈士。

2015年8月,孙承光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名字铭刻在卢沟桥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的英烈墙上。

关于孙承光的故居,众说纷纭,他的邻居说是泰来街17号,其他资料显示是泰来街21号或泰来街61号,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孙承光”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英烈是闪亮的精神坐标,没有英烈前赴后继的牺牲和奉献,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烈士”一词,本就是对志向远大、英勇豪迈、捐躯为国者的高度肯定和褒扬。他们或冲锋陷阵、视死如归,或不惧苦难、坚韧不拔,或深藏功名、无私奉献。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对英烈事迹的每一次重温,都是思想的提纯和精神的洗礼,都是初心的感悟和信念的传承。我们看到,地震突发时,洪水袭来时,山火蔓延时……在每一个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向险而行,以生命践行使命,用忠诚担当守护万家安宁,这正是英烈精神在祖国大地上绵延赓续、代代相传的例证。

(四)

泰来街虽然没有陡街、挑水巷、建国街那么如雷贯耳,但它和建国街一样见证了昭通晚清商业的辉煌,并将其隐藏在一座家庙——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里。

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位于建国街和泰来街的交叉路口,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其建筑为工整的中轴对称布局,整体坐北向南,由主院、东跨院、西跨院和后院花园四部分组成。

修缮后的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恢复了原貌。今年国庆期间,“昭通风物”摄影展在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持续开展,呈现了一场历史与现代的浪漫邂逅。

迈上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的三级石阶,临街的照壁上,“昭通”二字气势磅礴,路过的人群无不驻足拍照留念。往里走,只见一个开阔的大院位于中轴左方,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风火墙。风火墙南北相向,呈“品”字形,靠墙壁处各有一个四角亭。中轴右边,迎面有一排高石坎,跨过石坎,又是一个天井,两排一楼一底的仿砖木混合楼房相向而立。中轴线主轴两侧有很多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院落。

历经百余年风雨的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在能工巧匠的修缮下重现昔日风采。

每一个走进李耀庭家祠(李氏支祠)的人无不感叹:“想不到昭通还有这么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这一趟,没白来!”“太适合穿一身古装拍照留念了!”

在祠堂的一角,我们听到一位老人正在给后辈讲述李耀庭急公好义的故事:

李耀庭本是一个做马帮生意的小商人,结识了云南“天顺祥”商号大老板王炽后,从云南去到重庆,开办“天顺祥”重庆分号,因为经营有方,“天顺祥”商号一跃成为南帮票号之首。在清末民族危机日渐严重之时,李耀庭开始经营实业,开启了实业救国之路:先后投资兴建烛川电灯公司、潼川棉厂和丝厂、川江轮船公司等。经过30多年的苦心经营,李耀庭成了西南显赫的商贾……

市井繁华,烟火人间,走进一条街,品味一处景,读懂一座城。时光流转,赋予了人们一次次浪漫的际遇,从街名寓意到幸福生活,从食不果腹到“朝夕”美好,从动荡不安到安居乐业,从一砖一瓦到老城记忆……岁月不居,泰来街一如既往地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美好的方向稳步前行。(唐龙泉飞  杨明  文/图)

这便很浪漫,很昭通!

来源:昭通日报

(责编:木胜玉、徐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