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春:传承彝族文化 感受独特魅力
牛孔镇,位于云南省绿春县,这里的彝族人民用他们世代传承的独特彝族文化吸引着各方宾客慕名而来。
美食街、非遗集市、跳鼓舞、火把盛宴……7月下旬,2024绿春·牛孔镇彝族火把节暨“跳鼓舞”展演活动如期举行。火把节是彝族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浓郁的传统节日,展现出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火把节现场。
彝族“跳鼓舞”:千年文化的激昂回响
“咚咚咚……”身着彝族服饰的女子踏着紧凑激昂的鼓点,热情地跳着彝族“跳鼓舞”,此时气势磅礴的鼓声与飞扬的流苏、欢快的舞步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热情奔放的美妙画卷,鼓声冲破墙壁、冲出屋顶,响彻彝乡大地。跳鼓舞由三人合跳,动作对称、协调一致,包含“开场鼓、制鼓、腌酸菜、过春节、祭龙、春耕、撒秧、栽秧、薅秧、打谷子、织布”等36套,目前能完整跳下来的仅有16套,经常表演的有12套。
2009年,“跳鼓舞”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跳鼓舞”源于彝族民间,相传是彝族先民为祭祀神灵、祈求丰收而跳的舞蹈,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如今成为了彝族人民婚丧嫁娶、喜庆节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跳鼓舞”的历史悠久,但它的魅力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减退。相反,在一代代彝族人的守护与传承下,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愈发熠熠生辉。从乡村的节日庆典到国家级的文艺表演,“跳鼓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次次震撼着观众。
彝族刺绣产品。
彝族刺绣:“指尖上的艺术”
牛孔镇新区集贸市场内,百名绣娘围坐在一起,开始刺绣技艺大比拼。她们专注于眼前的一针一线,手指熟练地穿梭于丝线之间,每一针都注入了心血和情感,色彩缤纷的丝线在手中飞舞,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牛孔彝族服饰以其鲜明的颜色和独特的图案著称,由当地的手工艺人使用传统技艺精心制作,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服饰上的图案多取材于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如山川、河流、动植物等,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还传递着牛孔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2022年12月27日,牛孔彝族服饰被正式列入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举措标志着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牛孔镇不断探索实践“党组织+合作社+公司+绣娘”机制,成立牛孔刺绣专业合作社,凝聚周边零散绣娘200余人,辐射带动刺绣作坊5户;多次组织开展刺绣技能培训,持续提升绣娘技艺,有效激发农村妇女勤劳致富内生动力,变“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
中国传统村落牛孔村。
传统彝族村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砖一瓦讲述历史,一石一木承载乡愁,传统村落承载着世居民族的农耕生活形态和乡土历史文化面貌,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在牛孔镇的偏僻地带,隐藏着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牛孔村。2019年6月,牛孔村被正式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8月,牛孔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上线名单,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牛孔村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民俗活动和传统技艺,都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牛孔村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历史积淀深厚。村庄的布局和建筑风格都保留着传统的风貌,它们依山而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建筑景观,“四素同构”即山、水、田、林的有机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牛孔村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宝库,更是民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不仅是人们对过去生活方式的纪念,也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彝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除了“跳鼓舞”、刺绣、传统村落等,牛孔彝族传统文化还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品尝到地道的彝族美食,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李猛、刀谚晴、李裕梅、陆雨堂 文/图 )
来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