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咖啡”也能穿上身 佤族织锦受热捧

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
2024年08月01日16:25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7月28日,第8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8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南博会)在云南昆明闭幕后,陈涛便马不停蹄地赶回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班母村。

“开馆3小时,11条围巾和8条围裙就被一抢而空;开幕3天,我们就接到了16万元的订单……”陈涛满脸欣喜地说,参展团队还没回到村里,订单产品就已开始在各村寨制作了,她也得赶回去看看。

西盟县班母村群众现场展示佤族织锦制作。人民网记者-虎遵会摄

西盟县班母村群众现场展示佤族织锦制作。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陈涛是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派驻西盟县班母村的第一书记,这是她第二次带着班母村的乡亲们参加南博会。“去年我们的展位只有10平米,今年有72平米,还单独设计了一个门头,很有民族范儿。”陈涛说。

“南博会期间,到我们展位参观和购买佤族织锦的人络绎不绝,订单多得让我们都不敢接。”陈涛补充道,因为佤族织锦都是纯手工制作,过程比较耗时,如果接太多订单,乡亲们也无法按时完成,不能因此影响了产品的品质。

作为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佤族织锦技艺于202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过千年传承发展,这些色彩斑斓的锦线,不仅交织出精美的图案,还成为佤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技艺。

岩华在第七届南博会上售卖佤族织锦。受访者供图

岩华在第七届南博会上售卖佤族织锦(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小试牛刀,他5天收入超村民年人均纯收入

佤族织锦,作为我国民族织锦的一个重要品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工艺。“制作佤族织锦,主要采用的工具是踞织机,也叫腰机,它由竹木制作而成,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构造最简单的织布机之一。”西盟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李克丽说,织锦时,佤族妇女席地而坐,凭借巧手与耐心,一块好的织锦需要十天半月才能完成。

李克丽介绍,近年来,西盟县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聚焦“传承、培训、融合、打造”四个环节,将佤族织锦作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一个增收渠道,对佤族织锦进行全链条培育与打造,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如何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也是驻村工作队到班母村后思考最多的问题。

用咖啡纱线制成的玩偶。人民网记者-虎遵会摄

用咖啡纱线制成的玩偶。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2023年6月,驻村工作队在进村入户过程中,发现佤族妇女制作的织锦日用品非常精美,具有进一步开发成商品售卖、实现增收的潜力。”陈涛信心十足地说。

陈涛进一步分析道,佤族织锦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在“品牌溢价”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群众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制作佤族织锦,这与发展传统产业并不矛盾。更重要的是,佤族织锦技艺是当地群众世代传承的手艺,佤族妇女从小就学习并掌握,技术上驾轻就熟。

说干就干。为验证佤族织锦的增收潜力,2023年8月,陈涛带领班母村的村组干部和佤族织锦匠人,在第七届南博会上进行了小试牛刀,结果备受关注。

“由于时间仓促,我们就在村民现有的织锦中挑选了一批带来参展,但效果非常好!”陈涛兴奋地说,短短5天时间,仅村民岩华一个人就卖出了价值1.6万元的佤族织锦产品。“这超过了班母村2022年的人均纯收入。”

“展会期间,我们还与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对当下的消费趋势和流行热点有了更深入地了解。”陈涛表示,这不仅大大提振了大家开发佤族织锦产品的信心,同时也让他们对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总结。

用咖啡纱线制成的围巾。人民网记者虎遵会摄

用咖啡纱线制成的围巾。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创新突破,用咖啡渣制纱线引领新时尚

“这个事儿值得大家好好干,一定能给乡亲们增加收入。”陈涛说,回村后,驻村工作队便指导班母村党总支副书记岩谈领办了西盟县第一家专业制作佤族织锦的合作社,并用驻村工作经费,帮助合作社注册了“锦出佤山”商标。

然而,如何让传统的佤族织锦走出大山?陈涛和其他驻村工作队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佤族织锦虽已传承千年,但其民族特性较强,市场相对小众。”陈涛坦言,再加上产品单一等问题,想让大众接受确实有不少难度。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和总结,驻村工作队有了答案:要针对都市消费群体的喜好,开发佤族织锦新产品。于是,驻村工作队一边联系浙江的领带企业,打版制作佤族织锦西装领带,一边主动对接国内服装百强企业奥斯迪,开始打版制作佤族织锦女士商务正装。

为了更专业地指导合作社进行佤族织锦生产,驻村工作队还自学了纺织材料学等课程,并了解到纺织行业已研发出成千上万种纱线。然而,班母村的群众大多只能在村镇周边的小店购买纱线,这些纱线品种单一、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织锦的品质提升。

为解决纱线问题,2024年3月,陈涛前往上海参加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参观学习。“参展过程中,我发现有两家企业可以用咖啡渣生产纱线,便萌生了将云南咖啡渣加工成纱线制作佤族织锦的想法。”陈涛说,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占全国98%以上,并不愁没有原材料。

“用咖啡渣做纱线,陈书记没开玩笑吧?”消息传回村里,岩谈和村民们都不相信,平时直接扔掉的咖啡渣,还能变废为宝。

“一方面是企业难以获取大量的咖啡渣,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咖啡渣被直接丢弃。”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了解到企业需求后,他们及时帮两家纱线生产企业对接了能大量提供咖啡渣的云南咖啡企业,解决了企业生产咖啡纱线原材料的问题。

3月底,两家企业的技术团队来到云南进行实地考察,并对西盟佤族织锦技艺进行了深度调研,最终达成了合作。6月中旬,用云南咖啡渣生产的第一批纱线运到了西盟,咖啡纱线也被首次运用到了佤族织锦中。“为了表示感谢,两家企业还免费向西盟赠送了一批咖啡纱线。”陈涛说。

第一批咖啡纱线到货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携手普洱市、西盟县的相关单位,邀请业内专家为一批具备佤族织锦基础的农民进行了专业培训。“在培训的同时,也让她们着手制作订单产品,成熟的产品当场就被收购,并被带到南博会上进行展示。”陈涛表示,这场别具一格的培训活动,不仅让众多参与者学到了新技术,还切实增加了她们的收入。

李克丽介绍,用咖啡渣做纱线,不仅可以为传统佤族织锦增加新的卖点,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还可以通过传播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增加公众对云南咖啡的好感度,丰富和提升云南咖啡的品牌内涵和价值。

用咖啡纱线制成的正装和咖啡围裙。人民网记者-虎遵会摄

用咖啡纱线制成的正装和咖啡围裙。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再次参展,咖啡纱线佤族织锦人气爆棚

“今年的展位搭建独具匠心,我们以佤族传统寨门为入口,前半部分精心搭建了佤族织锦技艺展示台,现场生动展示佤族织锦的制作过程及传统产品;后半部分则重点展示咖啡纱线、咖啡织锦产品以及傣族手工纸包装……”陈涛详细介绍道,整个展位以“把咖啡穿在身上”为主题,吸引了众多参展商和游客的目光。

尽管主打佤族织锦展示,但展位却巧妙地设立在咖啡展馆中,这一创新布局让众多参展商和游客倍感好奇。谈及咖啡,陈涛更是充满自信:“云南的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98%以上,以绝对优势成为中国咖啡的主要产地。特别是普洱市,咖啡种植面积高达68万亩,占了全省的近一半种植面积。”

目前,咖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咖啡渣,未经处理随地堆放会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将咖啡渣转化为纱线,不仅能有效减少咖啡渣的污染,还能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这种咖啡纱线具有吸湿排汗、抗菌、透气、保暖、轻量化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服装、鞋子、床上用品、抱枕等多个领域。”陈涛说。

李克丽介绍,目前西盟已有两家农民合作社将咖啡纱线与佤族织锦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受欢迎的产品,如佤族织锦西装领带、女士正装、咖啡围裙、围巾、玩偶等。

为更好地推广佤族织锦产品,班母村还采用“非遗+非遗”的创新思路,设计制作了全新的产品包装。这些包装盒和包装袋,都是由傣族手工纸做成,既环保又富有文化内涵。

据介绍,傣族造纸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双非遗”的包装设计,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还让傣族手工纸和佤族织锦相互赋能,共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更多的群众带来增收致富的机会。

陈涛表示,这次展会的成功推介,让佤山的群众深刻体会到了创新和对接市场的重要性,也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发展佤族织锦的信心和积极性。

将咖啡纱线融入佤族织锦之中,只是西盟县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积极推动佤族织锦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佤族织锦的经营主体已从零散农户成长为合作社;合作伙伴也从无到有,逐步拓展,吸纳了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内外多家企业;织锦产品也实现了从传统佤裙、佤包向西装裙、西装领带等现代服饰的多元化发展;消费群体更是跨越阿佤山,拓展至国内外市场……

佤族织锦的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