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痛别!生于云南的他走了,享年113岁

2024年07月02日10:15 | 来源:云南网
小字号

施平 图源:“新四军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记者从施一公先生处获悉,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岁。

生于云南大姚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青年施平 图源:“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

公开资料显示,施平原名施尔宜,1911年11月生于云南大姚县。施平中学时期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26年于昆明投身大革命,1931年秋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任学生抗日会主席。

施平的浙江大学毕业证书 图源:“新四军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施平任浙大学生会主席、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主席,领导杭州全市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并任全国学联执委特别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施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浙东南特委宣传委员、云和县工委书记,在云和期利用公开身份筹办《云和快报》,并先后发表了《铲除汉奸》《本县没有爱国健儿吗?》等数篇文章。

1939年冬,施平调往桂林,在党领导的“国际新闻社”工作,曾秘密到上海担任华东沦陷区新闻工作站负责人、香港分社记者、采访部主任。1941年8月,施平同志进入新四军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工作。在此期间,受新四军军部委派,护送邹韬奋到淮南军部。1946年至1947年,施平任南通县委书记、县警卫团政委等职。

1980年,时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施平与学生交谈。图源:“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

新中国成立后,施平同志曾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是新中国北京高等教育的开拓者。

根据新四军研究会方面介绍,研究会此前在上海为施平同志采集了手印,作为抗战精神的传承。

施平的手印 图源:“新四军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施一公:为了纪念奶奶,爷爷给父亲起名施怀琳

施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祖父。

根据施一公此前在《光明日报》署名发表的文章《父亲是我最崇拜的人》介绍,“我的籍贯是云南省大姚县,是我爷爷施平的出生地。爷爷年轻时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后来离开了云南,就读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在那里与我的奶奶杨琳相爱并结婚。奶奶是当时杭州进步学生革命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并因此被国民党政府判定是共产党员而被捕入狱;1935年1月5日,我的父亲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出生后18天,他的母亲就牺牲在国民党的监狱里;为了纪念和怀念奶奶,爷爷给父亲起名施怀琳。”

施一公看望爷爷施平 图源:“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

据施一公介绍:“爷爷随后投身革命、参加抗战,无暇照顾我的父亲,只能把他托付给亲戚朋友抚养长大。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四处打听,才辗转在云南老家找到我的父亲,并把他接到北京身边。父亲从出生就命苦,可以说没有真正见到过生母,而直到长大成人后才与生父第一次团聚。”

施平口述:曾用自己的笔杆子与敌人作斗争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向记者介绍,施平是学校的第七任党委书记(1978年8月-1984年6月),学生时代曾与国民党当局面对面斗争的,后又奔赴抗日前线。学校档案馆为抢救施平的珍贵史料,曾组织对他做了一次“口述实录”。

华东师范大学师生校友对施平的逝世表达深切缅怀 图源:“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

在口述中,施平说:“我出生于清末民初,那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年,爆发了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我的故乡在云南大姚,是个既美丽又贫困的古城。我的曾祖父是明经进士,祖父是贡生,到父代,家道中落,降为城市贫民。我共有兄弟姐妹七人(兄一、姐二、妹一、弟二,我是老四)。十二三岁时我就参加劳动,帮母亲酿酒、养猪、做些零活,帮父亲打马灯照明,起早摸黑下乡行商。读小学时,我的成绩甚优,尤其是数学,老师出的难题,我都能解答。1926年初,年仅15岁的我跨出家门,告别大姚城,徒步三百多公里山路来到昆明,考入有名的成德中学。1929年春,跳级考取了云南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预科一年级,于是转学进入大学读书了。读了一个学期,暑假开始前,我突然接到母亲的来信,说家庭经济困难,无力继续供我读书,从此我便开始漂泊,闯荡世界。1931年春,我考进了美国教会办的南京金陵大学,因学费贵,这年秋天,我转考入了杭州的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九·一八’事变爆发,浙大农学院率先成立全院性的学生抗日会,我被选为主席,随后我带领杭州市2000余名学生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政府对日宣战。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的第二天,我又和同学们率先发动浙江大学和杭州市学生集会并通电全国支援北平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我还被选为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和杭州市学生联合会主席。1936年6月,我从浙江大学毕业,科学家竺可桢校长亲自给我们颁发毕业证书。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我被派到浙江地区在党的领导下从事统战工作,1938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初期,我主要从事宣传工作,用自己的笔杆子与敌人作斗争。我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当时的刊物上,还曾任党领导的国际新闻社记者、国际新闻社敌后上海工作站负责人、香港分社采访部主任。1941年8月,我进入新四军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工作。1946年至1947年任南通县委书记、县警卫团政委。1948年10月,解放战争胜利在即,那时我在中共中央华中工委,负责筹建华中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华中民主青年联合会,1949年3月,我率领这两个代表团,赴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团代会和全国青联代表大会。”(据澎湃新闻、“新四军纪念馆”微信公众号、“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东方网)

施老,走好!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