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宣威:支部联建强堡垒 合力共筑"同心圆"
在云贵两省交界处,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小村落——位于曲靖市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的管屯村,与贵州省威宁县金斗镇高田社区紧密相连。
在两地建立联合党支部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引领下,一个1000多人的边远村落基层治理呈现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两地群众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共同促进了滇黔交界地区人民群众各项事业的共同繁荣进步。
管屯村距杨柳镇镇政府五公里,是云南省真正意义上的“北大门”。杨柳镇组织委员敖成华介绍说,由于管屯村的特殊村情,在村庄治理、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镇党委提出在管屯村开展支部联建活动。
村民在聊天亭休闲。
2020年,杨柳镇试点开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形成了村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随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宣威市在管屯村探索建立“微治强基、睦邻守望”的治理新模式,在三级网格的治理框架下,以5到8户为一个单元组建睦邻群,推选以党员为主的睦邻守护人,进一步细化了治理单元,激活了治理“神经末梢”。
2020年,管屯村成立滇黔管屯联合党支部,以“共建管屯党支部,滇黔治理一盘棋”为思路,以中共滇黔管屯联合支部委员会为核心,形成支部联建、资源共享、村务共商,治理共赢的局面;着重抓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目标,共同打造滇黔两省乡村振兴合作发展的示范村。同时,宣威市杨柳镇大力推行“三转三办三上门”群众工作法,即:围着一线转、围着群众转、围着问题转;有求即办、有诉必办、有需必办;特殊事项上门办、矛盾纠纷上门解、政策法规上门送的便民举措,使干部下沉、服务下沉,让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让治理成果更多的惠及群众。
一个支部齐抓共管。管屯村有两省党员24名,支部间协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坚持每月组织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定期联合组织开展集中教育培训、上党课等,实行村中大事集体商议民主决策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党员总是义不容辞挺在前面,联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是第一要务,一个村庄共建共治。管屯村分省不分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共同建、共同管、共享实惠,截至目前,已投入460万元建桥修路,硬化村间道路,实现户户通水泥路,解决群众的人饮工程,建设入村牌坊,新建生物降解污水处理池,全村实施绿化、亮化工程,铺设路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使管屯村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联合支部党员干部到村民家座谈。
2012年,宣威市多方筹措资金,累计投入300万元,新建滇黔管屯村联合活动中心,为两省群众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活动中心功能比较齐全、绿化亮化一步到位,活动中心里面有棋牌室、图书室、会议室、乒乓球室,室外配有娱乐设施、健身设备,在活动中心背后建了一个灯光球场。另外,投资50万元,于2013年在活动中心篮球场建设约二百多平米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用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解决了活动中心的用电问题,节约了成本,在村中树立起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
每到夜幕降临,管屯村的滇黔两地百姓无论男女老幼不约而同走进活动中心,参加各种文体娱乐活动,遇上重大节庆日,管屯联合党支部则积极组织村民共同参与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既活跃了节日气氛,也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的举办,增进了两省群众的互融互通,增强了两省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管屯村紧靠可渡河,汛期,汹涌的河水为全村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为解决群众长期因可渡河河水阻隔,交通困难的问题,2015年,宣威市筹措资金140多万元在可渡河上新建了一座便民桥梁“惠济桥”。杨柳镇可渡村委会管屯村党支部书记张达昌说,桥修建起来以后,云贵两省的老百姓过河得到安全保障,也解决了交通难题。
村民活动中心灯光球场。
一个产业共谋共富。产业发展是百姓增收的关键所在,管屯村地处可渡河北岸山坡,耕地坡度较大,过去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耕种难度大、收益低。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由党支部牵头,结合管屯村地理、气候等因素,最终确定了以发展林果业为龙头的新经济产业方向,以“支部+合作社+党员+群众”的模式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资金15万元购置苗木,由党员带头发动,引导两省群众种植杨梅、核桃、石榴、蔬菜等产业,目前管屯村已形成350亩大树杨梅、150亩清香核桃、100亩软籽石榴、80亩蔬菜的产业规模。
目前,为加大杨梅产业发展力度,完善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宣威市投资10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正在加紧相关采摘道路的修建。
在市乡村三级联动的共同努力下,在当地联合党支部的带领下,“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已成为管屯村滇黔两省群众的心声,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与安宁还将在这里不断延续,管屯村将书写共建共治的更美篇章。(毛素英、陶秋莉、陈磊、赵丹 文/图)
来源:宣威市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