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竹林里的幸福时光
今年采笋季,竹笋采完后,罗坤恒打电话叫来合作社的两个合伙人,打算分红。除去支出,算下来,三人合伙承包的1560亩筇竹林,今年有200多亩达到竹笋丰产期,采笋收入15万元。
“三年后全部进入丰产期,再加上卖竹材,收入会更多。”
“当初哪怕贷款也应多承包一点。”
……
收入像拔节的筇竹一样节节高,三人兴致高涨,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
罗坤恒正在筇竹林里测量筇竹长势。受访者供图
罗坤恒今年38岁,家住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细沙村永康小组,从小因病导致身体佝偻,后被鉴定为四级残疾。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是筇竹,让他有了“逆袭”的机会。
2018年,在大关县全力打造筇竹产业的政策支持下,罗坤恒率先承包了80多亩筇竹林,后又与人合伙成立了合作社承包筇竹林。
今年采笋季,他的收入就有8万多元。
“这笔收入,挣得‘轻松’。”回想一路成长,罗坤恒百感交集。苦难的生活中,是筇竹,一次次给他带来希望和幸福……
大关县郁郁葱葱的筇竹林。唐应平摄
“要是哪个大老板来这里投资,一定会发大财”
筇竹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需要在高海拔、多雾雨、寡照少阳的阴凉地带生长。地处乌蒙山深处的大关县,因山高谷深,成为筇竹在中国的重要分布地。
至今,罗坤恒还记得30多年前外地人来村里收竹笋时的画面。
彼时,村前屋后的山地上,长满了筇竹,但山高路远,任竹笋在地里野蛮生长,鲜有人问津。
罗坤恒刚上学不久,竹笋出土的季节,一个外乡人来到了木杆镇,收竹笋拉到省外卖,他聘请罗坤恒的父亲帮忙收笋。
村民闻讯后,纷纷跑到山上采笋来卖。
“小根的不要,青竿的不要,超长的也不要……”收笋人少,对筇竹笋要求很挑剔。罗坤恒和兄弟姐妹们便在收笋现场,跟着父母一起,一根一根地挑选。收笋进度慢,等着卖笋子的村民排起了长队,罗坤恒和家人每天都要挑到深夜。
收笋老板为感谢罗坤恒父亲帮忙收笋,特地买了一提香蕉送给他家。
“很好吃,那时感觉是人间最美的味道。”因为筇竹,幼小的罗坤恒第一次吃到香蕉,他对筇竹产生了奇妙的情感。
待到读初中时,罗坤恒要到镇上的中学就读。每个星期,家里会给他10元生活费。
钱不够用,咋办?
这时,三四月有筇竹笋的季节,又成为罗坤恒青春岁月里最幸福的时光。
一到周末放假,他便会赶回家中,到山上去采笋。运气好时,周末两天下来,卖笋收入能够赚到四五十元。
“有了钱,在学校想吃什么都可以买;还可以坐车去学校,几十分钟就到了,而平时需要走路3个多小时。”靠卖筇竹笋补贴生活费,给罗坤恒艰苦的求学之路带来了慰藉。
然而,一年大多时候,罗坤恒父母和周围的村民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地处山区、人多地少,为了生存,只得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偶尔站在山野,看着漫山遍野的筇竹,年少的罗坤恒会突发奇想:“这里有很多竹笋,要是哪个大老板来这里投资,一定会发大财。”
今年采笋季,看到筇竹笋大丰收,罗坤恒捧着筇竹笋喜笑颜开。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要想办法挣‘轻松的钱’”
初中毕业后,罗坤恒没有再继续上学。他先是在当地村完小里的幼儿园当了3年代课老师,但微薄的代课收入难以改善生活,于是他只身前往省外打工。
第一次走出家乡,身子佝偻、身高只有1米5的罗坤恒第一次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找了很多工厂,都被拒之门外。
“这一生,不知道该走什么路?”罗坤恒有些绝望。
经历多次碰壁后,最终,罗坤恒在一家工艺品厂找到了工作。不过,找工作的经历也让他清醒认识到:“靠体力,自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想生存下去,就要想办法挣轻松的钱。”
怎样才能挣到‘轻松的钱’?
罗坤恒首先想到学一门技术。打工三年,他靠着勤奋攒下的积蓄,去昆明学了一年手机修理,归来后在家乡集市上开了一个手机店。
穷乡僻壤,售卖的手机也较为廉价,利润微薄,勉强维持生存。
成家后,妻子患小儿麻痹腿脚不便,也是四级残疾,这更坚定了他挣‘轻松的钱’的想法。
时值脱贫攻坚期间,彼时在永康村小组当组长的罗坤恒,在参加上级部门组织召开的会议时,听到了大关县要大力发展筇竹产业的信息。
回想起儿时卖筇竹笋挣钱的经历,嗅到商机的罗坤恒马上放开手脚干了起来。他先是通过承包流转,盘活了村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留下的宅基地、承包地、山林地“三块地”资源,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发展了80亩筇竹。
修通产业路,开展筇竹种植培训,引进和培育筇竹笋材加工企业……看到大关县委县政府扶持筇竹产业发展的系列大动作,罗坤恒信心倍增。他又瞅准时机找人合作,成立合作社,承包了1560亩筇竹林,带动当地农户一起增收致富。
2021年,罗坤恒的竹笋开始采收,鲜笋收购价5元一斤,竹竿1—3元一根。到今年,鲜笋收购价已升到了6—7元一斤,竹竿则根据品质每根售价在3—20元之间。
原本藏在深山的筇竹,逐渐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收购商争抢着上门收购。竹笋、竹材连年看涨。
大关县筇竹林里的竹笋。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励志故事折射大关之变
今年3月底,第一波竹笋刚冒出土,罗坤恒便开始忙开了。
“采小留大、采密留稀、采弱留强、采近留远。”他带着工人到现场,划分了采摘区域,反复叮嘱工人要按照专家培训时教授的采摘方法采摘竹笋。
采摘准备工作就绪,罗坤恒便放手坐在家里,安心当起了老板。每天只需收集工人和收购商发来的售卖单据,做好登记结算。
“今年采笋最多的一天,卖了1.1万元。”分红后,这天,罗坤恒路过承包的筇竹林,看着郁郁葱葱的筇竹林在三年后即将全面进入丰产期,笑容浮上脸庞。
罗坤恒是大关县发展筇竹产业受惠的众多农户之一。他的故事,更像是大关县产业发展的一个写照。大关县处于乌蒙山腹地,县内山高坡陡、峭壁林立,在开展脱贫攻坚之初,大关县境内几乎无规模性的产业可言,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6.5%。
2018年以来,在各界帮扶下,大关县依托筇竹资源天然禀赋,倾力将竹产业打造成为大关县推进绿色发展、巩固脱贫成效、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春生夏长,筇竹节节升高,连片成林,原本土地贫瘠的山谷,变为筇竹林的绿色海洋。“穷海”变“筇海”,大关农户增收致富忙。据大关县竹产业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大关县筇竹生长面积达102万亩,占世界筇竹面积的70%以上,成为“中国筇竹之乡”;先后培育发展笋材加工企业18家、涉竹集体经济组织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82个;竹产业综合产值达20.8亿元,竹产业受益群众17.3万人(含脱贫户3.66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2.5%。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