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财经

这个村 家家有本“明白账”

2024年06月04日14:48 |
小字号

“我们户早人肯吃苦、能吃苦,但要想把日子过好,光吃苦可不行,不能只算小账,要看长期收益算总账、算大账。”谈起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户早村村民的‘致富秘诀’,户早村党总支书记雷新明说。

这些年,在户早村党总支领导下,在德宏州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帮助下,村民们用一笔笔清晰明了的账目,“算”出了户早村的好日子。

农户收获玉米。董立义摄

农户玉米丰收。董立义摄

“农业账”,算得妙

户撒乡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冬短夏长、雨热同期,农作物繁茂,一年可收获二至三季。前几年,在德宏州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帮扶下,户撒乡户早村引进了甜脆玉米种植技术,并制定了旱季种烟叶、油菜,雨季种水稻、甜脆玉米的农作物轮耕方案,有效提升农田种植收益。

“采用这套轮耕方案,村民一亩地一年下来能赚一万块左右。”驻村队员刀小福说。

熊应昌是户早村的种植能手,每年7月底烤烟季结束,他来不及休息,就赶紧种上甜脆玉米。德宏州其他地区的甜脆玉米要10月中下旬才能上市售卖,但户早村的甜脆玉米能提早15天左右上市。利用这个小小的时间差,就能让每亩玉米多赚五六百元。

“别小看了这多出来的几百块钱,种上个几亩,积少成多,慢慢地,日子不就好起来了。”熊应昌说。

村民用电动加热设备打刀。杨彬摄

村民加工刀具。杨彬摄

“产业账”,算得好

户撒乡盛产刀具,大大小小的制刀工坊随处可见,光户早村就有近三十家刀具加工店,有的制作刀身,有的制作护手,有的制作刀鞘,各自分工又有效融合,形成了一条特色制刀产业链。

户早村的刀具手艺人原先多采用传统的加工方式,打刀、锻造等加工环节要用到烧炭的窑炉,费用高不说,粉尘多、污染大,对健康也有影响,村里的打刀人都是一张黑黑的“包公脸”。

近年来,陇川县政府开展绿美陇川建设,鼓励各行各业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针对本村制刀产业,户早村制定了“以电代煤”的办法,即在制刀加工环节采用电动加热设备替代老旧的窑炉,在绿色环保的同时提高了加工效率,所需要费用更是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

“生活账”,算得清

“医保每人每年缴费三百多元,一开始有些村民觉得贵,想省下这笔钱。”雷新明说。

今年,他约上刀小福挨家挨户上门给村民算清“这笔账”。村东头的曹保财家,去年生了一场病,报医保前用了两万多,医保报销以后自费部分四千多,节省了一大笔开销,极大减轻了就医负担。经过他们这么一算,村民们都明白了,医保政策是花小钱省大钱,就算用不上也能存在医保“蓄水池”里帮助其他人,既为自己提供了保障,也为他人提供了帮助,这份保障,划得来,值得买。

这不,村里才通知可以缴纳医保,马上就有村民主动找上门来咨询和办理。

“别看我们村民文化程度不高,但论精打细算过日子,人人是行家,个个心里都明白着呢。”雷新明说。

柴米油盐酱醋茶,户早村村民的心里的账本记录的既是生活,也是增收的思路。靠着这一笔笔账,户早人的菜篮子满了,钱袋子鼓了,好日子也来了。(杨彬)

来源:德宏州烟草专卖局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