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宣威: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聚焦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入园难、择校热、大班额”等热点问题,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统筹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深化制度创新,通过改革办学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强化资源共享、加强队伍建设等具体改革措施,有效缩小了区域城乡间、学校间的差距,整体提升区域内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宣威市构建“4+”办学模式,即“优质学校+农村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新建学校”“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形成城乡一体协同发展、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区域教育品牌发展、学段衔接贯通发展的四大新样态。宣威市共筹建教育集团28个,涵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业5个学段,扩优提质,全力推进5个学段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全市公办学校100%实现集团化管理。各教育集团建立了“1+N”集团化办学体系,即1所总校带动“N”所成员校,成员校为新建校、薄弱校、乡村校、民办校等,通过教育集团内部管理共抓、教育设施共用、课程资源共享、教学教研共建等帮扶模式,推动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
随着宣威市集团化办学进程按下“快进键”,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了,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宣威市举办教学质量提升论坛。
体制革新促均衡,从“一峰高耸”到“群峰竞秀”
宣威市通过“系统内”“系统外”两条线,全面梳理汇总解决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存在的“2个100”问题(教体系统内解决存在的100个问题,系统外为教育解决100个问题),涉及体制机制、教育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按照清单化、责任化、节点化制定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出台10个改革配套文件,涵盖体制机制、教师队伍管理、集团化办学、教育评价等工作;结合城乡教育资源体量、分布情况,成立28个办学集团,建立帮扶共建、优势互补、统筹管理、引领发展的办学机制,加快打造强校辐射带动的抱团发展模式。把集团化办学成果纳入学校质量监测,进一步激发集团化办学活力,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宣威市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实施项目91个,新增学位6014个,按照人口变化趋势,增加城区学位供给。2023年,投资1.4亿元,建成西宁五小,新增学位2640个;投资1.09亿元,建成市一幼新园,新增学位720个,有效缓解了城区“二孩”入学入园问题。同时,宣威市将进一步促进普通高中生源供给均衡。
宣威市实施教育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从市外邀请100名专家到宣威开展教学研讨培训,派出1000名骨干教师到市外学习培训,对市内1.5万名专任教师开展全员培训。2023年12月,宣威市第五届高中教学质量提升高峰论坛成功举行,来自国内6个省、自治区,省内6个州市的550余名教育界同仁及宣威市的2500余名教师,共同探讨新时代构建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宣威市教育体育局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91个,共培训45942人次。
通过集团化办学,在优质校的示范引领和帮扶带动下,宣威市各学校在管理模式、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文化引领、师资培养、研训一体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普通高中齐头并进,变“一峰高耸”为优质教育资源“群峰竞秀”。
主题班会观摩活动。
研学革新提质量,从“输血支教”到“造血兴教”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教育理念滞后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当地学校的发展。因此,让集团内的优质师资力量流动起来,成为宣威市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突破口。
宣威市各个教育集团尊重成员校的办学特色,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发展路径,将优质学校先进成熟的办学体系与成员校深度融合,领办学校借助教育集团平台,采取“托管、协作、帮扶”等灵活多样的集团化办学形式,有序推进管理集中、资源共享、教研协作、模式同步的集团化运作,积极践行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共享,形成共同协商、专业研讨、互促共生的创新管理模式。
宣威市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校际流动、集中培训、集体教研、名师工作室研训等形式,盘活教师资源,构建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评价统一、质控统一、考核统一的“五统一”办学模式,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目前,宣威市各个教育集团逐步实现好课共建共享,从个体优质到群体卓越的“再塑造”。当地依托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送培、送教活动,搭建教师成长平,优秀教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推广应用。此外,充分发挥集团联盟内名校长、名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共建管理团队、名师工作室等,使各学科各领域在教育集团层面形成引领团队,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杨波、浦绍锋 文/图)
来源:宣威市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