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文旅

曲靖陆良:十五元宵十六闹 守护六百年习俗

2024年02月28日11:11 |
小字号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全国人民同欢庆。然而,在云南省曲靖市爨乡陆良县,十五元宵十六闹,每年的正月十六,才是爨乡人闹元宵的日子。

陆良县正月十六闹元宵活动现场。

陆良县正月十六闹元宵活动现场。

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

十五元宵为何十六“闹”?陆良人心中珍藏着不同的记忆。陆良县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永安讲述,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派大将沐英南征,因为正月十五的白石江战事,错过了元宵节。

正月十六来到陆良,为了鼓励将士,决定补过元宵节,所以在陆良就形成了“正月十六闹元宵”的习俗。

而在民间,“正月十六闹元宵”流传着不同版本的传说。远古时代,陆良的祖先为了生存外出寻找食物,被妖魔所困,苦不堪言。有一年的正月十六,聪明的陆良人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把妖魔骗进了圈套并将其处死,先民们从此过上美好的生活。

为了纪念先民的智慧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便有了“正月十六闹元宵”的习俗。

在陆良县城走访,你还会听到很多相关的传说。而有文献记载,见于《陆良县志稿》里:“正月十六,元宵各(节)里张灯以庆丰稳,老幼相携游于会津桥,名曰‘祛百病’。”

会津桥,就是今天陆良县城的南大桥。《陆凉州志》记载:“永宁桥,原名城南桥,又名会津桥,在南关外。洪武二十三年建,以木为梁,遇朽坏,动官银搀修……”可见南大桥始建于明初汉民入滇屯集陆良坝子时。

如此来看,陆良人过正月十六“逛城南桥、南大桥”的历史应当始于建桥之后,至今已逾600年了。“正月十六闹元宵”的习俗始于600年的说法,得到了当地许多专家学者的考据认同。“文献记载也好,民间传说也好,都是陆良人民对于600年前传统习俗的守护。”张永安说。

基于民间根基深厚、传承情况良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俗节日,2017年6月,“陆良正月十六闹元宵”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正月十六闹什么?陆良人如数家珍:舞龙舞狮、踩高跷、赶庙会、逛南大桥、吃米花糖、吃凉卷粉等等。要形容正月十六这一天的热闹程度,堪比过大年。

陆良县正月十六闹元宵活动现场。

陆良县正月十六闹元宵活动现场。

文艺巡演与民俗传承

2月25日,龙年正月十六这天,陆良县城的几条主干道禁止机动车辆通行。下午3点至5点,来自陆良县各乡镇组织的舞龙、舞狮、踩高跷、刀叉舞、花灯小戏等传统民俗文化巡演队,沿爨文化广场,途经西华路、西门街、南门街、西明街,抵达同乐广场,进行“龙狮闹爨乡”巡演活动。

与此同时,在爨文化广场正进行着“正月十六”民俗文艺展演活动,来自云南省舞蹈家协会的演员们为陆良人民奉上精彩节目。观众席上座无虚席,后面又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在陆良爨文化传习所,从11点开始,开展着传拓体验、土陶泥塑体验、古筝及空灵鼓体验等民俗文化活动。

陆良县图书馆举办“猜灯谜、品茗香”活动。“来的人太多了,准备的500条灯谜,原定两个小时,结果不到一个小时就猜完了。”管理员周宇说。

踩高跷是一项古老而具有民俗特色的表演艺术。表演者穿上色彩各异的服饰,脚下踩着高高的木制高跷,身姿挺拔、步伐稳健,仿佛行走在云端,令观看的人们惊叫不已。

来自陆良县召夸镇踩高跷团的团长邢小应说:“从小就看到父辈们踩高跷,自己从1984年开始踩高跷,至今快40年了。只要人们喜欢,就会带领这支20多人的队伍一直踩下去,毕竟是老辈人传承下来的东西。”

方洪荣是陆良板桥镇舞狮团的团长,从1994年开始舞狮,30年间组建了一支8男7女的舞狮队。他说:“舞狮子是代表吉祥的祝福,开业庆典、婚嫁、丧葬都有人来请,每个月有十多场演出,给舞狮人员也带来可观的收入。”

陆良县正月十六闹元宵活动现场。

陆良县正月十六闹元宵活动现场。

祈福平安与政府护航

白天看表演,晚间闹元宵。从大觉寺到南大桥不到一公里的路,走了四十多分钟。大街小巷,人潮涌动,络绎不绝。缓慢前行的人潮中,有的牵着小孩,背着小孩,肩上扛着小孩。

“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几乎是全家总动员,全城人民都走出来。必去的地方是大觉寺和南太桥,必吃的是米花糖和凉卷粉。”陆良县融媒体中心一位工作人员总结说。

人们走进大觉寺是祈福平安。张永安介绍,修建于元代的大觉寺,传说中千佛塔镇守着鳌鱼,保护着爨乡陆良的平安。

逛南大桥就是“走百病”。百病街,即现在的盘江街至南大桥,传说当晚从这里走一趟能消除百病,带来健康。

“糖”和“挡”谐音,吃糖,寓意把一切不好的东西挡在外。

据介绍,正月十六这一天,参与白天演出的有11个乡镇街道代表队,演员共有343人。

吉祥喜庆、璀璨灯火的背后,却是许许多多工作人员的辛勤守护,守护着延续六百年的正月十六,也守护着万家灯火的祥和与欢乐。(黄高、资红喜、王虹 文/图)

来源:陆良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