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农文旅融合出新彩 小村“众口夸”

尹馨
2024年02月18日14:45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正月里来跳花灯,初二开灯初八收。‘开灯’必跳《凤阳花鼓》,‘收灯’要赶太平会,太平会上耍青狮……”锣鼓一响,青狮舞动,以口夸村的“年味”就足了。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子午镇以口夸村,跳“骠川花灯”是过年期间的传统习俗。不止是春节,平时遇上讨亲嫁娶、春播秋收,甚至是市里举办文艺汇演活动,节目单上也必不可少一曲《骠川坝子》(楚雄市东华镇、子午镇的经典剧目)。

诗歌妆点的以口夸村。张静梅摄

诗歌妆点的以口夸村。张静梅摄

近年来,当地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日子也红火起来了,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子午镇党委政府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致力于打造“处处有诗词、户户有诗意”的文化田园,走出一条充满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据传,骠川花灯起源于明洪武年间,江浙地区的杂耍、歌舞等文艺节目随屯兵戍边的将士们来到云南,与当地的民歌小调、山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灯唱腔。

今年69岁的杨天学曾是以口夸村卫生所的一名村医,退休后,他牵头组建骠川花灯传承协会。2014年,杨天学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我编创了200余部花灯小戏作品,就地取材、自编自导演唱了《娣妹二人争上游》《将计就计》《一坛定亲酒》等剧目。”在杨天学眼中,花灯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唱词里演绎着历史,更记录着生动真实的百姓生活。

正月初八,是当地传统的太平灯会。杨天学收集整理了太平灯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及以口夸人文、地理、民俗资料,新编了剧本《诗画乡村振兴》、花灯说唱《诗歌小镇人如潮》等作品,用诗歌与花灯迎接新春。

以口夸村文化大院里陈列的一对青狮。人民网 尹馨摄

以口夸村文化大院里陈列的一对青狮。人民网 尹馨摄

调子还是传统的调子,唱词却不局限于过去。在以口夸村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一批像杨天学一样的花灯爱好者和“泥脚杆”诗人迅速成长起来。

他们白天干活晚上写作,一边创作,一边表演。他们以乡村所见所闻为素材,创作出带着泥土芬芳的诗词歌赋,既有花灯歌舞,也有现代诗。

在“泥脚杆”诗人的笔下,有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有农村的新变化,也有对时代、对生活的新感悟。内容丰富的创作,推动着当地花灯文化不断创新。

2023年3月5日,中国农民诗歌艺术小镇项目正式在以口夸村落地;3月24日,中国农民诗歌小镇以口夸农民诗社挂牌成立,搭建起了一个“接地气”的创作交流的平台。

“如今,很多外面的诗人也慕名来村里开展吟诗活动,本地文化传统、灯狮灯神、农事五谷都是创作交流的题材。”以口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正芝说,“目前,以口夸村还接待很多单位、学校的参观活动,参观者在观摩实践中学习。”

来的游客多了,村里的旅游业也蒸蒸日上。以口夸村在引进一些商家入驻的同时,也鼓励村民们自发开展商业活动。

【图3】杨荣楷将村里的老房子改建成农家乐,装饰一新贺新春。人民网--尹馨摄

杨荣楷将老房子改建成农家乐,装饰一新贺新春。人民网 尹馨摄

村民杨荣楷在2022年3月将老房子重新粉刷装饰,开起了农家乐。“以前仅靠种地,收入比较单一,现在我家的十多亩田地实行玉米、水稻和烤烟轮作,家里又养了几头猪,加上农家乐的餐饮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了。”

如今,务农、经商“两不误”的杨荣楷成为以口夸村农旅融合发展的带头人。开业至今,他的农家乐每天都能接待十多桌游客,春节期间最多的一天有三十多桌。

“下一步,村里将筹划举办烤烟丰收节、万寿菊文化节等,把诗歌、花灯表演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增加村民的收入来源,让以口夸村变成‘众口夸’。”唐正芝说。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