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2023中国民族音乐传承日采风交流活动在云南曲靖举行

“原生态”与“专业组”的碰撞与交流

尹馨
2023年12月02日22:44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冬季的云南曲靖升官屯村美景不减,大片的玫瑰花田玫红点点。

【1】民间艺人们在表演彝族《确比舞》。人民网记者-李发兴摄

民间艺人们在表演彝族舞蹈《确比舞》。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12月2日,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健硕的彝家汉子和灵动的彝家女子身着盛装,挥动着手中的锣鼓与毛巾,围成一圈,用舞蹈欢迎远道而来的嘉宾。

【2】来自曲靖市富源县水族的民间艺人们在对唱《打哥电话打不通》。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来自曲靖市富源县的水族民间艺人们在对唱《打哥电话打不通》。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当天,2023中国民族音乐传承日采风调研与演出交流活动正在这里举行。来自曲靖罗平、富源、马龙等地的民间艺人,与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们欢聚一堂,相互交流,共赏民间音乐。

【3】唢呐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石海彬(右)演奏《欢庆》。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唢呐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石海彬(左)演奏《欢庆》。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一开场,富源县水族文字传承人张学勤和同伴就带来了水族传统民乐以及唢呐独奏。朗朗上口又极富生活气息的歌词,或清亮或高昂的小调,让来自千里之外的音乐专业院校的师生们连连叫好。

唢呐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石海彬(中)与民间艺人交流。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唢呐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石海彬(中)与民间艺人交流。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中国民乐,根在民间。”唢呐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石海彬感叹,这样的活动让师生们有机会与云南的民间艺人们交流学习,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保护好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

张学勤说,与专业院校的师生们交流,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将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把水族的民族特色融入现代的编曲之中,丰富表演形式。”

【6】八音传承人刘勇(中)在展示民族乐器。人民网记者-李发兴摄

布依族“八音坐唱”非遗传承人刘勇(中)在展示民族乐器。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这场活动,也让罗平县布依族“八音坐唱”非遗传承人刘勇收获满满。

“传统布依族‘八音坐唱’使用牛角胡、葫芦胡、铜唢呐等乐器,随着历史的发展,加入现代器乐后,虽然提升了伴奏效果,但传统的表现形式有所弱化。”刘勇与师生们交流后,拿出自制的“土笛子”重新演奏了一段原汁原味的乐曲。师生们感到惊艳的同时,也为刘勇如何传承好民族音乐出谋划策。

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海腔的演唱难度较高,特别是“拖腔”对演唱者的气息要求很高,曲谱又较为依赖即兴发挥,没有固定的格式。“这次听了专业的老师表演后,是不是可以将民族唱腔与乐器演奏结合起来?比如月琴等乐器与海腔融合,有固定的乐器能把曲谱固定下来,更便于传承。”会泽海腔第三代传承人金银焕则对海腔的表演形式有了更多的思考。

民间艺人在演唱彝族海腔。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民间艺人演唱彝族海腔。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民族音乐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感触很深。” 石海彬认为,传统的演奏技法、表现形式,包括音乐背后的传说故事,代表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而音乐的传承正是在于交流以达到不同文化的碰撞。

【5】布依族八音民间艺人在表演《贺喜堂》。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布依族“八音坐唱”民间艺人表演《贺喜堂》。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活动在苗族芦笙演奏《芦笙恋》《庆丰收》欢快的曲调中迎来高潮。芦笙音乐传承人韩尚云边吹边舞,用音乐描绘出一幅幅其乐融融的场景。

北京乐器学会笙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王一被现场欢快的气氛感染,全程拿出手机拍摄视频。“现场近距离体验苗族芦笙表演,这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王一说,只有扎根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呈现出如此具有生命力的表演。

【9】八音传承人刘勇(中)向青年学子介绍民族乐器。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布依族“八音坐唱”非遗传承人刘勇(中)向青年学子介绍民族乐器。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艺术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和民间。我们要向大自然学习,向民间学习。”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于红梅表示,希望和曲靖从此建立深厚的友谊,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一起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据介绍,中国民族音乐传承日是中央音乐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立的品牌艺术活动。该基地创立于2018年,是教育部首批立项并重点支持的集保护、传承、研究、创新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