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路相伴”
向优秀的人看齐 脚踏实地是最好的“捷径”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考研,不仅是一场对自身学识与潜力的挑战,更是一条通往更高知识殿堂的梦想之路。近年来,云南大学不断推动学风建设,优化研学路径,营造了知学、乐学、好学的氛围,涌现出一批勤奋刻苦、笃学善思的优秀学子。人民网云南频道推出“‘研’路相伴”系列报道,一起来听云大学子讲述漫漫“研”路上的追梦故事。
考研的“路”对李亚静来说不算太长。不到6点半,李亚静已经准时出现在宿舍楼门口,昆明冬天的太阳还在地平线之下,夜晚的寒意还没有被驱散,等待开门之后,步行10多分钟到自习室后便开始考研备考复习。
从家乡河北承德跨越山河,来到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就读的四年时光,让李亚静一点点改变,发现未来更多的可能,并如愿进入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研究生。就像她朋友圈中的一句话“山川湖海都是风景”,在成长之路上,李亚静也一路收获着风景。“去想去的地方,充满阳光地生活。”
大学选择英语专业就读,其实是李亚静在“迷茫”之中的选择。大学入学之后,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李亚静来说,英语口语成为了她的第一个困扰。李亚静每天早起练习英语口语,但是其实她心里知道,自己真正需要建立的,是表达和展现自我的自信。
在李亚静六年级的时候,她的父亲去世了。作为家中的老大,李亚静逐渐承担起了一部分照顾家庭的责任,从大二开始,李亚静积极争取奖学金或做家教兼职“自给自足”,便没有再向家里要过生活费。“早点出去赚钱,早点独立。”这是李亚静一开始的想法。
而大学生活渐渐为李亚静展现出了更多的机会,在她眼中,自己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都很优秀,让她看到了更多的可能,转变的“种子”在悄悄萌芽。
李亚静。受访者供图
大一期间,李亚静报名参加了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由于没有经验,也没有方向,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在第二年,李亚静又继续报名参加了同样的项目,勇敢地再次面对之前的“挫败”。
“再相信我一次,我这次一定能做好!”李亚静一一找到了组员和指导老师,说服他们再次参加项目。这一次的项目是为残障儿童提供志愿服务,从对接特殊教育学校和企业、召集成员开会,到写活动策划、组织志愿者、统筹志愿活动……有了之前第一次项目的经验,李亚静尽可能多地尝试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当时活动结束后,李亚静的辅导员发了一条朋友圈:“从去年第一次尝试,到今年独立组织,亚静成长了很多……我看到了青年大学生最美的模样。”大学期间,李亚静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多次获得云南大学校级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一扇扇窗在李亚静面前打开,她开始明白按部就班不是她真正想要的。“有没有可能我以后也能像现在的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上‘闪闪发光’?”李亚静决定考研,希望在自己喜欢的高校氛围中继续学习深造。
对政治、哲学感兴趣的李亚静,选定了自己的考研目标,之后她便充满斗志地开始复习备考。
大三的暑假结束后,身边的同学陆续收到了应聘单位的通知,李亚静也有过一丝动摇,但很快又坚定了决心,“可能他们走的路会比我容易一些,但只要坚持下去,结果肯定是自己想要的。”
在距离考研仅有三十多天的冲刺期,李亚静又承受了一个沉重的打击——爷爷去世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李亚静都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与关心下,李亚静渐渐明白“爷爷是以我去上大学、考上研究生为骄傲的。”带着爷爷的期望,李亚静坚持走完了大学期间最后一段艰难的路程。
笔试成绩出来之后,李亚静也没有停下脚步,又继续准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参加教师资格证面试,“虽然也有焦虑,但是让自己充实起来也就没那么着急了。”
“我坚信学习可以改变命运。”李亚静说,在就读研究生期间,李亚静参加了班长竞选,她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多面体”,各方面都去尝试和探索,希望继续深造后有机会留在高校工作。
对于母校和正在青春逐梦之路上的学子们,李亚静想说:“非常感谢云南大学四年的培养,让我有机会在优良学风的滋养下慢慢成长进步。无论是在考研,还是在生活学习,脚踏实地就是最好的‘捷径’。从一点一滴做起,向优秀的人看齐,我们也会成为‘闪闪发光’的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