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文旅

云南西盟:解锁让非遗"活"起来的"N"种方式

2023年10月27日10:27 |
小字号

佤族织锦、拉木鼓、非遗竹编灯笼、甩发舞……每逢节假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一个个非遗展演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木鼓更是以多种形式贯穿活动始终。

拉木鼓。艾嘎摄

拉木鼓。艾嘎摄

沉浸式万人拉木鼓体验,促进文旅融合

每逢节庆或丰收季,身着漂亮民族服饰的佤族、拉祜族、傣族,在抑扬顿挫的佤族调子中,手握牵绳拉祈福鼓,齐心协力把新制作的木鼓拉向目的地。大家一路歌,一路舞,一路欢声笑语,现场热闹的气氛吸引了众多游客加入其中,与佤山的各族群众一起欢度节日。

阿佤人认为只要敲响木鼓就能祈福平安、五谷丰登,过去在每个佤族村寨都建有木鼓房,摆放木鼓。

“上次来西盟,就喜欢上了这里。每次假期,都想再来西盟体验各类民族文化,特别是拉木鼓,给我的感觉就是能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了解佤族的历史,很棒!”已经多次从广州来西盟游玩的游客关轻松说。

刘岩恩正在制作木鼓。李明丽摄

刘岩恩正在制作木鼓。李明丽摄

文创“解码”非遗,让传承鲜活起来

木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佤族人民的文化历史。刘岩恩是西盟木鼓制作非遗传承人之一,在他家随处可见各类带有木鼓元素的小摆件。

交谈间,平淡的木头在他手里一刻一凿下,已初见小物件雏形。“我们制作的木鼓有小、中、大不同类型,制作技艺都是纯手工,一个月能制作五至六个,价格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一般卖到周边国家和外省,很畅销,一年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刘岩恩说。

经典的木鼓,再搭配人们喜闻乐见的现代元素,一个个设计各异、灵动小巧的文创产品在桌上铺陈开来。制作木鼓,又不止于木鼓,西盟非遗传承人们从本土的传统非遗工艺入手,又融入现代审美理念,古朴与精致碰撞,传统与现代交融,民族与时尚牵手,既延伸非遗独特之美,又兼具现代实用功能。

据不完全统计,西盟县利用木鼓元素设计各类文创纪念品和伴手礼达几十种,如钥匙扣、手机支架、帆布包、路边音响等均以木鼓为原型添加其他元素标志。

非遗文创是非遗在当代动态传承保护的重要路径,西盟县通过对非遗文化与技艺的“再挖掘”与“再创作”,将非遗元素注入产品功能和实用性中,使非遗更贴近消费者,进行生活化、可持续化、活态发展,造血发展的良性循环,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佤族木鼓。李明丽摄

佤族木鼓。李明丽摄

非遗“舞”起来,走出传承新路径

在《木鼓舞》排练现场,木鼓舞非遗传承人岩勇正在为大家讲解跳《木鼓舞》的要点和技巧,在老师的声声教学中,孩子们的舞姿不断趋于完美。

《木鼓舞》是佤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是一种广泛流传于西盟佤族村寨中的民间舞蹈,是佤族文化最直观生动的体现。

《木鼓舞》主要以敲击木鼓和伴着鼓点歌舞,每个木鼓由二至四人手持木槌共同敲打,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凡有重大节日活动,阿佤人都要敲起木鼓,跳起舞。跳舞时,男女老幼拉成一大圈,合着鼓点跳转,舞步整齐,节奏感强。

“在创编过程中,我们不断将传统文化和舞蹈艺术完美结合,以大家喜爱的方式,走进群众、贴近群众,让多彩的非遗项目走进群众文化,得以更广泛传播。”木鼓舞非遗传承人岩勇说。

西盟素有“木鼓之乡”的称号,随着时间变化,木鼓舞也不断加入现代元素,创新编排出一支支形式多样,群众喜爱的《木鼓舞》。

近年来,西盟县把非遗的传承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了“非遗+旅游体验”“非遗+文创”“非遗+歌舞”的文旅融合新路子,为百姓多渠道增收的同时,也在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发展文化旅游具有积极意义。(李明丽、陈龙汝男)

来源: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