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石旮旯”里的绿色奇迹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特征最显著的地区之一,曾被外国专家定义为“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种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是过去文山石漠化地区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文山州通过“高位推动”“项目筑基”“保护优先”“广泛参与”“引‘金’进林”五项措施,奋力改善生态环境,原来的“石旮旯”上演了一出出“敢叫石漠换新颜”的绿色奇迹。
高位推动,打造文山“绿美符号”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文山州委、州政府就组建了文山州绿化委员会,负责组织全州国土绿化工作。为抓好新时期国土绿化工作,文山州成立了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各县(市)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形成州、县、乡、村“四级书记”亲自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绿化美化组织领导体系。文山州积极探索,将“绿美建设一直抓”与“农民增收一口清”“基层治理一网兜”共同作为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三大抓手,把绿美建设与“七城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调度机制。
文山州在云南率先全域完成县(市)树、花评选认定,梳理公布绿美文山乡土树(花)种,将县(市)树、花融入绿美城镇、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交通等示范点建设中,打造独具辨识度的文山“绿美符号”。
项目筑基,实现“荒山绿成荫”
面对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漫山遍野尽是石头的恶劣生态环境,文山州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扎实推进林草绿美山川行动。2011—2022年,完成营造林769.0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17.49万亩、封山育林223.14万亩,森林经营面积达28.45万亩。西畴县大力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挖石造林、垒土种树、炸石建池、葺石复土,累计改造林、田地24万多亩,建成“三保”台地10多万亩,垒埂长达5万多公里(垒埂长度可绕地球赤道一周),探索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经验。
2021年,西畴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同时砚山维摩、西畴三光、丘北舍得获批建设国家级石漠公园,文山州滇东南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2023—2025年)成功获批实施,为治理石漠化提供坚实保证。
保护优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文山州认真落实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要求,申报设立了自然保护地27个,总面积18.4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86%。持续加强重点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将天然华盖木、毛枝五针松等纳入文山国家级保护区实施保护,建立了水松、西畴青冈等6个原生境保护小区,全州90%以上的濒危植物得到保护。建设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和专类园,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人工培育和回归;建立木兰科迁地保育园350亩,引种木兰科及珍稀濒危树种30科147种,成为全国知名的木兰科植物科研、教学基地。
建立珍稀树木园204亩,人工栽培华盖木、伯乐树、长蕊木兰、喙核桃、滇桐、樟科等物种。建设文山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人工培育,完成蒜头果、古林箐秋海棠、喙核桃、富宁金花茶等种质资源调查。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依法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持续实施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广泛参与,共筑绿色屏障
健全“党建+”引领机制,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开展“绿美文山先锋行”活动,将绿美建设内容和要求融入村规民约,教育引导群众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绿美建设深入民心。国有林场与村集体、林业经营组织、造林大户合作经营,采取合作造林、合资造林等形式,动员周边群众参与植树造林、森林抚育、木材生产、森林管护等经营活动和劳务活动,有效提高国有林场周边乡村森林经营水平。
深入实施“一人十树、一村万树”工程,以创建“森林乡村”为抓手,充分利用“村组道路、田边地头、荒山地、拆违地、边角地、废弃地、庭院地”等可绿化空间,见缝插绿,把树种在群众身边。2023年以来,完成营造林4.04万亩,义务植树507.70万株,“三沿”绿化人工造林0.44万亩,“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绿化植树39.90万株,绿化村庄2734个。创新义务植树形式,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平台建设,设立纪念林、冠名林,通过先进典型示范带动植树、认种认建、认护认养和社会捐资等形式,拓展义务植树社会参与面,年均完成义务植树700万株以上,2023年预计完成800万株以上。
引“金”进林,壮大生态产业
文山州始终把助农增收致富摆在检验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突出位置。发展林下经济。在保障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的前提下,推动传统种植向林下有机种植模式转变,发展以三七、草果、砂仁、苦参、石斛、黄精等为主的文山特色品种种植基地10万亩,林下药材面积50万亩。西畴县发展以金线莲为代表的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动30余户群众林下种植金线莲30余亩,实现产值200余万元;麻栗坡、马关县重点打造林下草果、砂仁香辛产业基地,种植面积35.4万亩,实现产值6.34亿元。
林旅融合发展。探索“土地共用、生产共管、效益共享”利益联盟机制,探索“避寒避暑+候鸟旅居+康体养生+文化旅游”林旅融合发展模式,森林景观利用林地面积19.34万亩,培育诸葛山庄园森林康养人家、马洒森林康养人家、雾缦云山森林康养基地、六郎城•仙草秘境森林康养基地等森林康养新亮点,2022年接待游客207.19万人(次),实现收入19131.80万元。科技赋能产业。鼓励引导企业、科研单位推进林下养殖、林下种植、仿野生栽培等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丰产增收。培育林下经济产业“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2个、“省级龙头企业”16个,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文山分院,组建专家工作站3个、研发中心2个,强化林业技术服务指导培训,全面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林产业发展动能。
经过多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探索实践,文山州有效遏制了石漠化的蔓延,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绿化总量持续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生态效益不断提升,文山州现有野生植物种类332科948属4504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60种,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42科46属74种,国家级保护树种21科31属34种;陆生野生动物416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6种。(吴建成)
来源:文山州林业和草原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