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千年彝绣 再谱新篇

人民网记者 程浩
2023年07月15日08:46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坐在自家经营的彝绣经营部,59岁的彝族妇女张华芝看上去和在农村生活的多数同龄人无异:眼眶被皱纹包围,样子善良朴实。可只要她扶着茶几站起来,你就会发现异样:她的身高只到正常人腰部,走路很费劲——由于先天性软骨发育障碍,她的身高只有105公分。

张华芝正在刺绣。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张华芝正在刺绣。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什么?不就是尊严嘛!借着省里、州里、县里发展彝绣产业的机会,张华芝朝着靠彝绣致富的目标努力,如今她很骄傲地对记者说:“他们(丈夫和孩子)不干活,我也能养活一家人”。

在彝族人口占29.7%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像张华芝一样靠彝绣改变生活的绣工很多,她们年龄不一,文化程度有高有低,经历也不尽一样,但每个人就像一滴水掉进南华的“母亲河”龙川江里,立刻会和其他绣工汇聚起来,奔腾向磅礴的金沙江,再奔向大海。

绣工正在刺绣。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绣工正在刺绣。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采访张华芝时,她刚从省城昆明回来——前一天,她去参加第六届云南单项工艺大师评选。

这两年,楚雄州残疾人“自强模范”、南华县“自强模范”……张华芝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这样证书一本本摞起来,就像她这些年走过的路,一步步使力往上爬。

张华芝出生在南华县红土坡镇大徳郎村委会老城坟村的一户农家,由于先天患病,初二时她离开学校,辍学回家。作为家里的老大,张华芝总想着做点什么补贴家用。看到村里的婶婶姨娘经常刺绣,绣出来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她觉得有趣,慢慢爱上绘画和刺绣,并在其中找到灵感,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和刺绣技巧。

2013年,刺绣技艺大有进展的她在镇上开了彝绣经营部,售卖自己做的裹被、绣花鞋等。本以为可以靠技艺养活自己,没想到现实给她当头一棒——连着几个街天,她连一双鞋都卖不出去。

“刺绣成本高,村里人不愿买;品种少,顾客选择余地不大。”张华芝分析原因。在脱贫攻坚政策帮扶下,她频繁参加县里、镇里组织的培训,同时勒紧裤腰带攒钱,准备把彝绣经营部搬到县城,还到县里的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七彩彝绣公司)务工,边提升技艺边赚钱。

2016年,张华芝在城里的彝绣经营部开起来了,靠着学来的技艺,店里的生意因城里人流量大、店里产品种类增加而有了起色。

更大的起色发生在2018年以后。当年,赶着短视频平台兴起的时机,她把自己的故事拍成视频发在平台,很快引来一波热度,进而带动了她的绣品销售。

如今,靠着线上和线下两种销售渠道,张华芝每年的订单超过10万元,纯收入6万元左右。订单多时,她还专门请其他绣工帮忙。当然,和七彩彝绣公司当初选择给她机会一样,张华芝招人,优先选择残疾人。

张华芝只是楚雄州5.7万余名绣娘之一,她的彝绣经营部也只是全州530多户彝绣经营户之一。有着1700多年传承历史的楚雄彝绣,近年来在楚雄州委政府的有力领导,州委宣传部的统筹推动下,彝绣给越来越多的绣工和她们的家庭带去了增收致富的希望,进而让这一文化瑰宝源远流长。

主播们正在直播带货。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主播们正在直播带货。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从一群人到一个产业

一只手擎不起天,要把彝绣产业发展壮大,得把像张华芝这样的绣工团结起来,大伙一起干。

7月13日,走进位于南华县城的七彩彝绣公司刺绣加工厂,忙碌的绣娘们正在赶制福建的订单。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彝绣公司,目前有绣工2028人,去年销售额达到2000余万元,占全县彝绣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彝绣龙头企业。

但,一路走来,公司走了不少弯路。“刚成立那几年,绣工少,技艺高的绣工更少,加上没有好的进货渠道,面料、丝线粗糙,这导致产品种类少,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市场竞争力,绣品销量低。”公司董事长丁兰英回忆说。

因为销量低,绣工工资也低,吸引不了更多绣工加入,公司也没有资金购买好的面料、丝线。这让丁兰英几乎看不到彝绣产业发展的希望。

确实,产业要发展,仅靠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更要靠党委政府、帮扶单位,及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参与。

楚雄州成立由州委宣传部牵头的彝绣产业工作专班,出台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37条措施和加快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6项政策,形成“1+1+N”政策体系。在政策引领下,南华县打造品牌、拓展市场,旨在将彝绣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各家帮扶单位依托自身资源,出钱出力出方案,助力彝绣产业发展。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产业带动绣工增收,进而传承发展好这一非遗文化。文化传承发展了,又吸引更多绣工加入到彝绣行业。”南华县彝绣产业工作专班办公室负责人许德存说。

各项政策汇入到七彩彝绣公司,就是一揽子帮企业解决问题。“党委政府、帮扶单位请人‘手把手’培训,为我们找好的绣品材料,帮助设计更多绣品种类,还给我们找销路,想着法子扩大彝绣的影响力。”只有初中文化的丁兰英讲不出多深的道理,但她记得各家单位为公司做的具体事儿。

“县里的主要领导带我去外地跑市场、参加展会,提升公司产品销量和影响力;东南大学到南华挂职的领导到苏杭一带帮我们找绣品面料、丝线,还促成我们和宿迁当地一家企业合作,为这家企业加工小玩偶……”丁兰英一点点回忆着,满脸感恩的表情。

一系列实打实的政策汇入,一波接一波领导干部实打实的作风带动下,这几年,七彩彝绣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渐成为南华彝绣产业的龙头企业。

七彩彝绣公司只是楚雄州彝绣产业发展的缩影,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残疾人加入到彝绣行业,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去年,楚雄州彝绣产业产值达到2.45亿元,今年一季度,楚雄彝绣产业增加值达4780万元。

模特在展示彝族服饰及彝绣文创产品。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模特在展示彝族服饰及彝绣文创产品。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从一个产业到一个品牌

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成绩固然可喜,但要长足发展、健康发展、稳定发展,南华县还有长路要迈。针对人才、技艺、影响力等短板,当地已经迈开步子,走在强产业的路上。

先说人才、技艺。目前,虽然南华县有彝绣从业人员6000多人,但相比蓬勃发展的产业,人数依然不够,特别是高级绣娘少,设计人才少。“目前县里只有50多名高级绣娘,设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许德存说。

怎么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南华县的办法是以赛代练、大量培训。这不,7月12日,当地举行了第二届彝族刺绣技能大赛,54名绣工在底料上使用彝绣等刺绣针法,对已描绘的刺绣纹样进行创作。当地还建立彝绣产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通过人才技能提升,让彝绣既能摆在桌上、挂在墙上,也能穿在身上、用在日常,进而让其在高中低端市场都能占领一席一地。

刺绣人才短缺的问题正在解决,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在,销售人才短缺问题如何破解?7月13日下午,当地举行彝绣电商直播大赛,吸引多名电商主播、直播带货和短视频从业创业人员参赛。2个小时的直播时间里,累计观看人次13.65万人次,获赞5.6万次。“获奖选手将纳入南华县电商直播人才库,推动彝绣产业发展。”南华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再说影响力,一方面需要日积月累,一方面需要党委政府持续发力。“在州委州政府指导下,县里成立彝绣产业工作专班,并成立南华彝绣文化产业发展国资平台公司,整合彝绣资源的同时,借助东南大学等帮扶单位优势,通过多渠道参加展会,抱拳发力,提升影响力。”许德存说。

今年3月31日,第十七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举行,南华彝绣作品精彩亮相,成为本届博览会的一抹亮色。更重要的是,参展4天时间,当地与43家企业达成供需合作意向。无独有偶,5月23日至24日,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南京举行,南华彝绣再次亮相,30余家企业与南华结缘。

“走出去”的目的是引进来。数据显示,2022年,共有10余批次20多家企业到南华县考察彝绣产业,达成合作意向企业17家,签订加工订单600余万元,一些彝绣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在整个楚雄州,这几年,借助深化沪滇、闽滇文化合作交流契机,楚雄彝绣走进北京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从一个乡村小舞台走向国际时尚大市场,跑出了特色化、高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加速度”。

如今,彝绣产业正成为楚雄州更多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此前与大众颇有距离感的彝绣文化正在时代发展中迸发出更多接地气、更实用的意义。相信随着产业进一步发展,一头连着绣工,一头连着顾客的彝绣,产业两头定能“飞进寻常百姓家”。

只读到初二的张华芝不太能明白彝绣产业发展的所有含义,但她始终觉得,这两年,党委政府的政策多了,来订她家彝绣的顾客也越来越多,她家的日子正越来越好。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