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云南西盟: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

虎遵会 艾嘎 岩三
2023年07月09日09:12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我们村的茶叶加工厂,去年建设完成后,仅加工茶叶,一个月营业额就有9万元,村集体经济增加了5万元。”指着村委会附近的茶叶加工厂,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岳宋乡班帅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岩普鲁说。

提起4年前村里的集体经济,岩普鲁满腹苦水:每年仅靠橡胶产业土地租金,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村集体穷得叮当响。

西盟县岳宋乡班帅村茶园-2022年4月25日-李秀娟摄

西盟县岳宋乡班帅村茶园。李秀娟摄

“2022年我们村集体经济突破了20万元,这是项目支持开出的‘花’,党的好政策结出的‘果’。”岩普鲁说,2021年,班帅村利用“四位一体”项目资金和村集体资金承包阿帅茶厂和茶园,自主经营,不仅鼓起了茶农的“钱袋子”,也让村集体经济发展“钱景”广阔。

西盟县岳宋乡班帅村仅仅是西盟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个小小缩影。近年来,西盟县以“看得见、效益好、可持续、能带富”为标准,瞄准茶叶、佤族风味腌制产品、服务县委党校培训、咖啡、肉牛等要素,多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使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2022年末,西盟县3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90万余元,全县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万元。

西盟县中课镇中课村的佤族风味工坊。艾嘎摄

西盟县中课镇中课村的佤族风味工坊。艾嘎摄

村企合作,打造特色产业

洗净、蒸煮、过水、配料、搅拌、打包……西盟县中课镇中课村的佤族风味工坊里,工人们正忙碌地准备当天要出货的腌牛皮、腌鸡脚、腌腐乳等佤族风味腌制产品。

2021年,西盟县中课村盘活村集体闲置场地、固定资产和“沉睡”资金,投资建了640平方米的标准化腌制品工坊,并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向企业进行租赁,逐步形成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局面。

“中课村原来的村集体经济只有14万余元,现在把工坊出租给企业,每年能增加6万元的收入,2022年村集体经济达到20.5万元。”西盟县中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雷说。

盘活原本闲置土地新建工坊、引进企业,不仅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推动当地的佤族风味腌制产品实现产业化发展,吸纳了更多的周边群众到工坊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收入提高了,实现村、企、民的三赢。

“以前在家主要是务农,没有更多的收入,但是自从这个厂开了以后,我们都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收入增加了不少。”在工坊里上班的西盟县中课村二组群众陈丽华说。

西盟县委党校的食堂里,勐梭镇勐梭村村民欧少正与同事忙着摘菜、洗菜,做好餐前准备工作。-艾嘎摄-2023年7月4日

西盟县委党校的食堂里,勐梭镇勐梭村村民欧少正与同事忙着摘菜、洗菜,做好餐前准备工作。艾嘎摄

立足优势,谋划增收项目

“过去我在外面打工,离家远也挣不了多少钱。自从村里代管了这里的食堂,我每天走出家门就能上班,挣的钱不比外头少,还能照顾家庭。”在西盟县委党校的食堂里,勐梭镇勐梭村村民欧少正与同事忙着摘菜、洗菜,做好餐前准备工作。

为了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2022年西盟县委党校落成以后,勐梭村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县委党校的需求,探索出“党组织+村集体+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县委党校”的发展模式,委托代管了县委党校的住宿、餐饮、会务等培训服务,实现集体增收与农户致富互融共赢。

“以前勐梭村的村集体经济也是比较薄弱的,年收入在10万以内,2022年7月委托代管县委党校的住宿、餐饮、会务等培训服务后,村集体经济达到20万元,还解决了12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西盟县勐梭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岩胆说。

咖啡是西盟县力所乡力所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为了把助推当地咖啡产业蝶变升级和村集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艾嘎摄

咖啡是西盟县力所乡力所村的主导产业之一。艾嘎摄

党建引领,力促产业增效

咖啡是西盟县力所乡力所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为了把助推当地咖啡产业蝶变升级和村集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2022年开始,力所村积极探索出“村集体+咖啡厂+农户”的发展模式,为辖区内2个咖啡厂提供咖啡生产前、中、后的协调矛盾纠纷、协调土地流转、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生产等服务,保障咖啡厂每年的咖啡豆质量和产量逐年提升,每年可收取4万余元管理服务费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以前基本上都是依靠上级的资金扶持,村集体经济的来源少、渠道单一。”西盟县力所村党总支书记岩东介绍,2022年,力所村的村集体经济达20余万元。为了把村集体经济用好、用活,力所村经过“四议两公开”,将村集体经济用于发展肉牛产业,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购买能繁母牛交由合作社托管代养的方式,把集体经济变为循环持续的“活资产”。

“去年总共引进了100头西门塔尔能繁母牛,目前下了62头小牛崽。”岩东说,为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力所村积极探索“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发展模式,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饲草保障,并在牛场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自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建立了养牛场,我们两口子就来这里养牛打工,每人一个月的工资有3500元。”西盟县力所乡力所村村民扎海说。

(责编:徐前、祝鸿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