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文旅

《广绣里的国宝》上线“豹豹青春宇宙”

2022年09月07日08:2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广绣里的国宝》上线“豹豹青春宇宙”

  《广绣翠玉白菜》

  《广绣毛公鼎》

  《广绣西周颂鼎》 本组图片由王新元提供

  近日,《广绣里的国宝》数字藏品系列正式上线“豹豹青春宇宙”数字藏品平台。《广绣里的国宝》精选了广绣非遗传承人王新元的一组经典作品,其中,8月31日,《广绣毛公鼎》公开发售。9月2日,《广绣翠玉白菜》公开发售。9月7日,《广绣西周颂鼎》公开发售。

  王新元致力于广绣的传承和创新已有27年。他的广绣作品构图饱满,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形象传神,深刻呈现了当代中国广绣艺术的发展成果。近年来,他推出的广绣国宝系列,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广绣的题材和内容。他运用独有的“八工针法”,高度还原了国宝颜色和文物细节,让文物“活”起来,用广绣技艺完美地“绘制”了一份国宝档案。

  作为四大名绣之一,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当时由中原移民把刺绣带入了岭南。

  在王新元的广绣生涯中,他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艺术叙事方式?

  传统广绣多以荔枝、红棉、花鸟等岭南特色形象为主要题材,王新元对这些元素没有特别的感觉。他开始琢磨做“不一样”的作品。

  青铜器,在王新元的最初的印象中有一种神秘感。“几千年前,古人的技术能够铸造出这么精美的青铜器,令人感慨。这些‘国之重器’,我就想通过我的广绣技艺怎么去展示出来。”王新元说。

  王新元回忆,一开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绣得不像,只有轮廓和纹饰,没有立体感和细节。后来,他尝试了各种针法,才创作出锈迹斑斑的厚重感。他发现,问题不在于题材,而在于技法。他结合满针、插针、咬针、续针、乱针等几十种传统针法,独创了“八工针法”,高度还原了国宝颜色和文物细节。

  在创作过程中,他还建立了专属自己的艺术叙事方式。

  广绣不仅讲究刺绣的针法技术,“功”为“艺”用,更加注重光和影的和谐运用。“一幅优质的广绣作品,需要历经构图、配色、针法、针距、蚕丝的选择、颜色的过渡等关键步骤,这六大项是缺一不少的。”王新元说。

  自然的颜色过渡,离不开对蚕丝粗细的精细要求。王新元的纪录是:“1根桑蚕丝可以分出64根来”。

  “创新,要紧贴时代的进步。我们有责任把国宝、文物,通过广绣的技艺,让它展示在全球人民的视野里。”王新元对于守正创新的理解,是念念不忘的一句话: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王新元的《广绣毛公鼎》《广绣翠玉白菜》和《广绣西周颂鼎》这组作品,其文物原型目前均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广绣国宝作品系列里,王新元对西周颂鼎印象深刻。

  “西周颂鼎的颜色更为丰富,犹如青苔绿苔一般,那种历史的沧桑感,会更重一点。”王新元说。

  西周颂鼎为西周青铜“三颂”之一,这件颂鼎器壁铸铭文共152字,是记录西周礼仪制度的重要物证。

  “颂”,是以颂扬为内容的文章或诗歌,表达作者的祝愿。《诗经》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合称《诗经》“三颂”。“三颂”主要是周王和诸侯祭祀时用的舞曲歌辞,其内容多宣扬天命、赞颂祖先功德。

  西周晚期,周王室的一位名为“颂”的史官铸造了这组饪食器,以内容相同的铭文,记录了西周晚期的册命制度,颂扬天子美意,荣耀先世父母,祈求家国康乐大福和周王万年长命。考古专家以器定名:“颂鼎”“颂簋”“颂壶”,为西周青铜“三颂”。

  目前,“三颂”青铜器分散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颂鼎共三件传世,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一件。

  王新元在收集文物国宝作为其创作广绣的元素时,感伤于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西周颂鼎的百年流离。但他深信,中华文明的传承,就像青铜鼎上题刻的铭文,“子子孙孙永宝用”。

  “我们以广绣呈现这种青铜器的文物,第一是为了传播我们的国宝文物知识,让更多人认识到它的独特魅力,温暖时代文化记忆;第二是希望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我们广绣工艺,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广绣技艺传承,共同把广绣发扬光大。”王新元说。(记者 牟昊琨)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