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阿佤人民心向党 绘就美丽新画卷

虎遵会 蔡树菁
2022年09月05日09:12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的佛殿山上,蓝天白云间,芳草绿如茵,一座由石头垒起的民族团结盟誓塔默默伫立在此,向不断前来参观的游客“诉说”着西盟佤山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民族团结盟誓塔遗址。人民网 虎遵会摄

民族团结盟誓塔。人民网 虎遵会摄

“大家眼前这座长5米、宽4米、高3米,共有3层结构的石塔,就是民族团结盟誓塔……”随着西盟县委组织部四级调研员李文学的讲解,时间被拉回到半个多世纪前。

1949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澜沧民众自卫总队解放澜沧全境,西盟区(现西盟县)也宣告解放。然而,整个普洱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其中一些部落社会发展程度较低,民族关系十分复杂紧张。同时,西盟区(现西盟县)紧邻边境,受到国民党残部势力的威逼利诱,给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带来严重威胁。

建国初期的阿瓦山人民。人民网 虎遵会翻拍。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阿佤山人民。人民网 虎遵会翻拍

1950年,为增进边疆各民族对新中国和共产党的了解,让大家亲身感受到新中国的强大和各民族一家亲的氛围,中央决定组织各少数民族代表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观礼活动,以争取新生政权在民族地区得到最广泛的支持。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交朋友”观念,世居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犹豫了很久,经过当地工作人员的耐心动员和自身反复的思想斗争,他们决定:出发!

建国初期阿瓦山各部落聚集场景。人民网 虎遵会翻拍。 (1)

新中国成立初期阿佤山各部落聚集场景。人民网 虎遵会翻拍

恰逢雨季,路烂泥滑,西盟少数民族代表足足走了21天才抵达北京。国庆观礼之后,这些代表还到天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大城市进行参观,他们亲眼见证了新中国各民族平等一家亲,心里十分认同中国共产党。

当时阿佤山的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不但有封建势力的残余,还面临着境外反动势力不断渗透的艰难局势,因此少数民族代表们返回普洱后,决心举行一次盟誓活动,建立一个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支点,可以极大增强各民族团结意识,筑牢民族团结的基础,同时可以震慑境外的反动势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阿佤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大小小300多个部落掩藏在群山之中。最终,经过多方的努力动员,1951年1月21日,世居在佤山大地上的300多个部落中的佤族、拉祜族、傣族部落头人、上层人士和汉族群众代表共计3000余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阿佤山腹地的佛殿山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阿瓦山各部落聚集场景。人民网 虎遵会翻拍

新中国成立初期阿佤山各部落聚集场景。人民网 虎遵会翻拍

经提议,为了见证大家永远团结不变心,还举行了剽牛、喝咒水仪式和盟誓活动。在拉勐、李保、王连芳、张春雅等人的带领下,参加会议的各民族头人、进步人士和县、区领导每人抬起一块石头,将它们垒在一起,垒成一个长5米、宽4米、高3米、3层结构的石塔,这就是今天大家仍能看到的民族团结盟誓塔。

民族团结盟誓塔垒起后,3000多人在塔前庄严宣誓:“佤山各族人民要像塔里的石头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永远听共产党的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佤山各族人民仍一直信守这一誓言,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形态,完成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民族团结盟誓塔是西盟佤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旗帜,也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李文学说。历经风雨,民族团结盟誓塔依然屹立在那片草地上。时常有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在此举行,大家重温“佤山盟誓”的誓言,感受佤山人民的初心与坚守,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