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象和谐的幸福家园
在亚洲象繁育中心,“象爸爸”讲述他们救助小象的故事。本报记者 张彤 摄
7月中旬,一群多达34头的野生亚洲象走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尚勇自然保护区森林,在村寨附近山坡上悠闲觅食的场景再度引起关注。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保护区实际面积从原来的360万亩增加到622.8万亩,全州71%以上乡镇均有野生亚洲象活动的西双版纳,已成为一个人象和谐共处的幸福家园。
近日,记者再次走进西双版纳的青山绿水间,追寻亚洲象的足迹。
“北上南归”象群添新丁
7月28日下午,在勐养子保护区野象谷段,公路上人来车往,公路下方的森林中,7头觅食的野生亚洲象探出身影观察一会儿后,还是按照“预定计划”大大方方地走了出来,在现场预警工作人员指挥行人避让保护下,象群不紧不慢穿过公路进入到公路上方的密林中继续觅食。
“这样的状况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几次。”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野象跟踪保护小组负责人岩罕陆介绍,这段长4公路的路段上游客停放车辆较多,每一小段他们都安排工作人员值守,只要亚洲象临近这一区域,一个小组的工作人员就立刻指挥游客避让,以确保人象安全。
“根据工作人员目测观察,这7头野象里有去年参加过‘北上南归’的亚洲象。”2021年作为专家组成员,曾参与亚洲象“北上”处置工作的亚洲象繁育中心总工程师、“云岭工匠”保明伟对记者说,“北上”的亚洲象群自2021年10月30日从普洱市思茅区进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境内后,在两地交界的区域往返活动至12月9日,进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后,于今年1月10日左右被发现象群又新添了一头刚出生不久的小象。
用心用情用力守护象群
素有“森林生态博物馆”等美誉的西双版纳,拥有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热带雨林,有756种野生保护动物,占全国的1/4,其中,仅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就达109种,不仅保存着我国最大的野生亚洲象种群,还分布着印度野牛、印支虎、鼷鹿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这也给西双版纳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压力和更多责任。
西双版纳州迄今为止已制定20多部保护生态的条例、法规、规章,用法治、制度的利剑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全州主体功能区管控机制,将绝大部分区域列为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功能区,各类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禁止开发区,严守生态环境安全红线,严厉打击毁林开垦、蚕食热带雨林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创新落实保护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森林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全国开创性建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同时创新保护机制,与老挝携手创建跨境自然保护区,实现边境地区生态环境的跨境保护。
今年7月25日晚8时,两头野生亚洲象从境外森林来到中老边境磨憨边检站勐润分站通道附近,分站民警立即按照预案进行处置,最后两头亚洲象大摇大摆通过边境检查通道入境,顺利进入了路边的林子。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5个子保护区,其中,勐腊和尚勇两个子保护区与老挝接壤,边境线长108公里。2009年底,随着中老双方划定第一片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中国西双版纳尚勇—老挝南塔南木哈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拉开了中老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序幕。
2010年,中老边境一线又新增3片联合保护区域。一条南起老挝南塔省南木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至中国西双版纳勐腊子保护区的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形成,长约220公里,面积约300万亩。目前,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已上升为两国政府层面的合作,为边境地区的亚洲象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开创了中国生态保护的“跨境”先河。
“在2016年开展中老跨境保护区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时,不仅拍摄到了野生亚洲象,还拍摄到了金钱豹、大灵猫、小灵猫、豺、熊等众多野生动物种类实体图像。”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说,西双版纳及边境地区的生态保护成效越来越显著。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西双版纳州还对身处困境中的亚洲象等野生动物实施救助。
2005年7月7日,一头3岁的受伤小象在野象谷森林中被发现,当地组织了上百人的救援队伍冒着被野象群攻击的危险,成功将小象运出森林并治愈康复。这是中国境内第一起将受伤野象从象群中成功麻醉实施救助的范例。
随着野外受伤或患病被救助的野生亚洲象增多,2008年,国家投资约700万元在野象谷内建立我国第一个亚洲象繁育基地,建筑面积4201.28平方米,包含象房栏舍、交配房、产房、检疫隔离室、医疗室、管理办公室等配套工程,旨在保护和拯救国内珍稀的野生亚洲象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提高我国亚洲象研究技术,促进西双版纳地区野生亚洲象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已有9头受救助的亚洲象在繁育基地内安家落户。2005年受伤被救助的野象“然然”于2019年9月21日凌晨生下一头健康的小象宝宝,成为第一头获救助后通过人工干预怀孕产下小象的亚洲象。
人象和谐共处
西双版纳州政府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州境内亚洲象种群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150头增至现在的300余头。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亚洲象走出保护区觅食成为必然。
为了解决亚洲象“抢粮”、甚至发生人象冲突的状况,西双版纳州一直在多方探索构建人象和谐共生家园的新途径。
2010年,针对亚洲象造成的社会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问题,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保险服务协议,年均投入1471万元资金,积极探索运用商业保险方式理赔,有效缓解政府财力赔偿不足的问题,在全国率先创建“大象惹祸、政府埋单”的保护模式。
政策出台当年就受理群众报案137起,涉及景洪市和勐腊县10个乡镇、4个国有农场、1个私营咖啡场、14个村委会3980户农户,定损382万余元,全部由保险公司实时赔付。这一模式受到村民一致好评,2011年,理赔范围扩大,所有受保护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全部纳入公众责任保险,得到了省级林业部门的肯定。据统计,截至目前,西双版纳州野生动物肇事的公众责任险投保金额累计达到1.61亿元,实际保险赔付金额已超过1.39亿元。
为有效缓解人象冲突,2018年,西双版纳州筹集资金280万元,在勐海县率先建立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并推广到全州。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大无人机、视频监控、红外相机、人员跟踪监测的密度、深度和广度。自主研发了可记录监测信息,实现区域内亚洲象监测信息远程接收、实时传输的“西双版纳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程序”。在野生亚洲象活动较为频繁的景洪市景讷乡,建立3952亩亚洲象保护工程,通过电子围栏的形式对人流密集集镇等区域实行隔离,以形成一个人象互不干扰、和谐共处的良性环境。
“实践证明,建设一个人象和谐共处的幸福家园,既能保护好亚洲象,又能让当地群众安居乐业,这是一个最佳的保护模式。”西双版纳州林草局副局长刀建红说。(记者 戴振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