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要闻

老213国道旁的民族团结故事

人民网记者 程浩
2022年07月05日08:48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出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县城,沿老213国道走2公里多,联珠镇新发社区回回村民小组和回冲村民小组就到了。其中,以回族为主的回回村民小组在公路上边,以哈尼族为主的回冲村民小组在公路下边。长久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村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共创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美好未来。

立在回回村村口的民族团结文明示范村标识牌。人民网记者-程浩

立在回回村村口的民族团结文明示范村标识牌。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重点讲一件修路的事儿。

2001年以前,回冲村通往村口213国道的路只有狭窄的田埂路,每到雨天,田埂路泥泞湿滑,想走出寨子的人都要挽裤脚、穿雨鞋,不小心就会滑到田里。学生每天上学走这条小路更是艰难,雨天还要把鞋子外面套上一个塑料袋。甚至,曾有醉汉夜间倒在水田里呛了水,次日早晨发现时已为时已晚。

寨子里盖房子都要人工将建材搬进工地,有个叫李林代的村民建50平方米的平房,砖瓦、石头、水泥等建材全部由人工搬运,仅搬运费就花了七千多元。

“要是有条能通车的路,这钱不就省下来了吗?”村民们期盼。

修路要花钱,没钱怎么办?

回回村村民马福恩当时经营一家宾馆已有三年,“每当听到乡亲们叹息,都会感到有无形的压力。”2001 年,觉得“一人富不算富”的他和回冲村村民小组组长沟通后,决定动员乡亲们投工投劳修路。

钱呢?马福恩出资3万元,又在党委政府支持下,筹到13万元。

资金有了,2001年3月,回冲村通往213国道的路开始动工,马福恩任总指挥,两个村的村民们不仅投工投劳,还顾全修路需要的大局,有的土地被占了一点,有的竹子和树木要挖掉,都毫无怨言。

4个月后,一条5米宽、600 多米长的水泥路竣工,原来小河上用竹木搭成的人行小桥也换成汽车可以通行的石混桥。

当年修路场景(翻拍)。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当年修路场景(翻拍)。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路修通了,有人提议:“这条路就叫‘哈回路’!”村民们一致同意。

回冲村的村民们记得,通车那天,村里人比过年还热闹,男女老少在平坦的路上走来走去,载歌载舞,孩子们在路上嬉戏疯闹,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

路修好后,回冲村村民盖房子成本低了,运稻谷、玉米出村方便了,孩子上学不折腾了……村民史林珍开了家小饭馆,“多亏这条公路,村里发展提速了。”

在回冲村村民小组组长李凤华看来,“哈回路”不仅是“脱贫致富路”,更是“和谐路”。“回回村帮我们修路,两个村关系更好了,有啥事互相都赶着帮忙,生怕去晚了帮不上。”他说。

不仅如此,“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只要重大节日,两个村村民常欢聚一堂,大伙在欢声笑语中关系更亲密了。

因为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前些年,回回村民小组和回冲村民小组被共同认定为县里的民族团结文明示范村。

这两年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上级党委政府引导下,两个村党员一起守卡;为保护好共同的绿水青山,两个村护林员一道护林;产业发展路上,回回村做生意的多,有招工需要的,他们拉一把,优先考虑回冲村村民。

“哈回路”。人民网记者-程浩摄

“哈回路”。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教育是民生之本。马福恩这些年生意做得不错,他曾向回冲村上初高中的孩子们承诺:要是能考上大学一本,每家奖励2万元;考上二本,每家奖励1万元。虽然回冲村这几年还没出现考上一二本的,但马福恩觉得,在奖励机制刺激下,很快会有孩子实现这一目标。

眼下,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回回村和回冲村村民和谐相处、亲如一家,大伙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征程上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放眼整个墨江县,这个地处云南南部、普洱北部、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这里的各民族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互促发展,不断巩固着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局面。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