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中老铁路上列车平稳运行 离不开他们的“锱铢必较”

叶传增 曾智慧
2021年12月06日09:39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坐上列车,掏出一枚硬币,立在窗台上。

时速160公里的车窗外,树木飞速“后退”,窗台上的硬币却纹丝不动。“1、2、3……”围观者在心里默念。20秒过去,硬币依然挺立。

“它能立多久?”有人问。

“不转弯、不爬坡,能一直立着。”一旁的乘务员笑道。

掏出硬币立在列车窗台上,看看硬币会不会倒,这是许多人在试乘中老铁路时的必打卡项目。

你知道这背后的缘由吗?飞驰的列车上硬币屹立不倒,得益于一个数值——轨道质量指数(TQI)。

TQI是对铁路轨道结构轨距、水平、高低、轨向等7个项目的综合评价,值越小,说明轨道越平直,列车行驶越平稳。一般的普速列车,数值大都在7左右,而中老铁路的轨道质量指数,达到了2.5的极低值。

高标准离不开建设者们的精益求精。新建线路会存在一些肉眼观测不出来的高低起伏或不平顺的情况,列车高速运行时,哪怕只有1毫米的误差,都会影响乘客的舒适度。为了达到规定值,精调施工人员对每一根轨枕逐一校正,每天都在和零点几毫米“较劲”。

“减0.3毫米、减0.4毫米、加0.1毫米……”轨道精调期间,普洱基础设施段线路专修队一工区班长周官松手持轨距尺,一步一弯腰,仔细测量轨道几何尺寸,并在轨枕上标注轨距误差,为改道作业人员提供精准的调整数值。

精调施工人员又被业界称为铁路“精调师”。作为“精调师”团队的一员,周官松所在的普洱基础设施段,约有150人参与轨道精调。“精调师”们每天连续作业10余个小时,日均步行2万步,平均每天作业量3.2公里,期间弯腰检查上千次,人均调整轨道扣件1000余套,全力确保精调一处、优良一处、达标一处。

“精调作业受外界干扰较大,要避开材料车、渣土车等的进出时间,因此很多时候,施工队伍干脆选择在晚上干扰较少的时候作业。”周官松说。

毫厘必争,锱铢必较。建设者们的兢兢业业、日夜奋战,换来的是乘客乘坐列车时的舒适体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硬币不倒”正是中老铁路这条“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的一个“标志性”体现。

如果你有幸乘坐中老铁路,在列车上亲自体验“硬币不倒”的实验,别忘了在心里对默默奉献的建设者们说一声——“谢谢!”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