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漾濞:以灾后恢复重建成效答好“大理之问”

云南省漾濞县在开展“大理之问”大讨论活动中,广大干部以“书记院坝协商会”“火塘会”等为载体,深入群众、深入灾后恢复重建一线,以漾濞6.4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效为检验,用心问重建症结、用行问重建推进情况、用效问重建成果,通过“三问”稳步推进重建进度、力度和质量。目前,全县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切实答好“大理之问”的漾濞重建新答卷。
苍山西镇光明村村民张建伟家的房屋在“6·4”地震中受损严重,根据实际情况,将其纳入了拆除重建户,但因缺少建房资金,加上房屋上方还有一条10kV高压线通过,安全距离不够,存在安全隐患,让他一时犯了难。
“目前,规划还没有办理下来,再加上没钱,盖不起房,怎么办?盖到二层,高压线那么危险,能不能帮忙协调下?”张建伟在院坝会上,对在场的镇、村和包保干部反映了情况。他说,这些问题,是他在重建中最迫切的问题,也是影响他建房进度的关键所在。
针对类似于张建伟发问的问题,光明村通过多次召开“院坝会”,了解到村中好多村民存在这些困难后,该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以及包保联系部门积极协调,加大对接联系力度,为涉及到的村民们集中规范办理了规划许可证,并协调县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安排专班到村中为村民们办理建房贷款。
10月13日,大理漾濞供电局及时对张建伟家房屋上方的高压线进行了迁改,让他家的房屋建设得以顺利推进。张建伟激动地说道,“高压电线升高了,还贷到了16万元资金,规划设计也办好了。现在房子已经盖好一层了,正在装修,春节就可以入住新房。”
“我们通过召开院坝会,让群众提问,与群众一起商量解决,切实给老百姓解难题。”光明村党总支书记杨雪明表示,院坝会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奏效,面对面、实打实地解决问题,一方面让群众主动提出问题,干部群众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让群众全程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其知晓成事不容易,才能一起把事情办好。
“在恢复重建过程中,镇村干部和包保干部带着,一户接一户地干,各级各部门也积极主动上门为群众服务,现在所有农户全部都开工,开工比较快,推进效果十分好。”光明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杨镇雄如是说。
据悉,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以来,漾濞县组建了66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队,三千多名各级干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理之问”大讨论活动,深入群众、深入一线,用实际行动,听民意、集民智、疏民忧、解民困、话发展、谋出路,全力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开展。截至10月底,全县共召开“书记院坝协商会”432场、收集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338个、已办结1246个、办结率为93.12%。
目前,全县民房修缮加固任务已全面完成,在民房拆除重建有序进行的同时,医院、学校等民生公建项目和市政项目也全面开工建设。
位于县城老城区的漾濞一中初中部在地震中教学楼和宿舍受损严重,目前四百八十多名师生仍在板房内上课。由于老校区占地面积不达标,各种配套设施十分缺乏,加上交通不便、拓展不开,严重制约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择一处宽阔之地办漾濞县的优质教育,广大群众和家长期盼已久。经过研究,漾濞县决定将学校整体搬迁至县城西片区,目前,该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中,计划明年9月份完成搬迁。
在新址建设工地上,漾濞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李灿庚指着繁忙的建设场景介绍道,漾濞县第一中学整体搬迁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131.23亩,该项目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规划建设,目前基础工程基本完成,即将进入主体施工,力争在2022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能够极大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全县初中阶段学生的入学需求。
针对重建中的“难点、痛点、堵点”,漾濞县用心问、用行问、用效问,将灾后恢复重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灾后恢复重建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持续推动人力、财力、物力向灾区聚焦,政策、资金、项目向灾区倾斜,统筹高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漾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专职副指挥长代洁文说:“漾濞县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时间节点要求有力、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以攻坚的姿态、攻坚的气魄、攻坚的劲头,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确保如期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梅红玉、常仕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