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云南剑川桑岭村:共护桑岭古木 共建美好家园

程浩
2021年11月19日08:22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金华镇桑岭村,一个依山而建、傍水而卧,白墙青瓦的古村落。

这里记载着数百年的人文墨痕、古村玄机。曲径幽处,又如深山佳丽般含蕴蓄芳,百媚千娇。

数百年来,这里的各族村民,守望相助,和谐共生,共建美好家园。

桑岭村一角。人民网 李发兴摄

“这是一个有乡愁的地方”

桑岭村位于剑湖东北岸的桂榜山下,离县城5公里。走进村子,清澈见底的格梅江经村流入剑湖,一条328米的幽静步道两侧,古树苍翠,绿意盎然。

“桑岭古木”是“剑阳八景”之一,现存170多棵,以黄连木、流苏树和滇朴为主,树龄最长达690年。记者到访时,村里的一些大人小孩聚到成片的古树下,大人聊聊家长里短,小孩跑跑跳跳,一派祥和景象。

见到来人,68岁的老支书杨玉麒迎上来。“村里祖祖辈辈都保护古树,村民们早把古树当成‘自家人’。”一开口,他便聊到大家关心的古树。

“也因为这些古树,我们这里是一个有乡愁的地方。”杨玉麒说,在外地的村民,只要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要来看看这些古树,“桑岭古木”逐渐形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园。

也曾有外地人打过古树的主意。杨玉麒记得,2000年左右,有人到村里想买古木,并出价3万元一棵。“3万元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村里人没有一个人同意卖。”

“别说3万,就是1000万也不卖。”说这话时,杨玉麒情绪激动,“不是因为出价低,而是这些古木是村里的宝贝。”

保护还体现在细节中。杨玉麒记得,在做饭还靠烧柴火的年代,哪怕古树上掉根枝丫,村民们也不会随意拿回去当柴火,而是交到村里,由村里派人把枝丫拿给日子清苦的人家;雨水少的季节,村民们也会自发给古树浇水……

看得出,保护古树的习惯已融进桑岭村人的骨子里,村里的各族群众信念一致,形成一种共保古树的意识。

近些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树,桑岭村党总支摸索形成“党建+古树保护”的思路,村里69名党员,年纪大的认领两三棵,年轻的认领四五棵,负责病虫害防治、旱季浇水等工作。

在桑岭村后山还有千亩梨园,已有上百年树龄,因果汁甘甜,当地人叫“甘汁梨”。为保护好这片梨园,上世纪80年代,村里把梨树分包到户管护。如今每到春季,后山梨花绽放,清香萦绕。

多年的共同守护,换来了村里发展的机遇,也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目前,“我们正依托古树、古梨园和生态农业,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而促进村民富裕富足,助力乡村振兴。”杨玉麒说。

桑岭村一角。人民网 李发兴摄

“我们都是‘阿夫甲’”

找准了发展方向,“富口袋”有了途径。要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富脑袋”同样重要。“脑袋‘富’了,村里的各族群众才能拧成一股绳,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杨玉麒说。

在桑岭村,村民们的“脑袋”很富足。

前段时间,村民罗占全在大理鹤庆打工,因为离家里远,他想回家打工,方便照顾家里。可半天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想到了自己的“阿夫甲”马元夫。

在桑岭村,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都是彼此的“阿夫甲”(白族语音译的好友、老友之意)。长久以来,在党组织的引领下,“阿夫甲”们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马元夫干工程30多年,工友基本是村里的“阿夫甲”。最近他在老家承包了一段修路的工程,听说罗占全找工作,他主动询问,把罗占全安排到施工现场指挥交通。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打日子富起来后,每年重阳节,马元夫会把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请到一起吃饭,还会给每个老人送一件礼物。90岁以上的老人,他还会发给每人600元的慰问金。“老人们坐在一起沟通感情,就像一家人一样,聊着共同的话题,心一下子凝聚起来。”马元夫说自己乐于见到这样的温馨场景。

“一人有难,众人相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3年,村民马益民、马克元家中不幸发生火灾,桑岭村党总支、村委会召开会议,广泛动员,先后筹集到了8万多元重建资金。如今,马克元家的新房子早已立起来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桑岭村,各族群众共居数百年,在党的领导下,他们同耕一片田,共护一群山,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守护着美好家园。

村子中间有个甘龙潭,潭水潺潺。每年大年初一,村民们都会挑着扁担来这打水,场景好不热闹。“象征着全村人同饮一池水,来年大伙一起奋斗,奔好日子!”杨玉麒解释说。

旁边的院墙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语很显眼。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