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皮影艺人

![]() |
图为皮影戏艺人王文跃。 |
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铜厂乡,说起彝族皮影艺人王文跃的大名,可谓家喻户晓。而他的老伴罗德英几十年来勤劳持家,默默支持王文跃传承皮影技艺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老艺人的“皮影情”
“我从小就喜欢绘画,在七八岁的时候,外村一个姓李的师傅来我们旧厂村表演皮影戏,深深吸引了我。之后,我便用小刀、小剪子、小锯片在硬纸板上学习制作皮影画,越做越有趣。后来又向师傅学习皮影戏表演,就这样,我一辈子都离不开皮影戏了。”铜厂乡铜厂村委会旧厂村现年71岁的老人王文跃,是当地唯一一位既能制作皮影道具又能演绎皮影故事的民间艺人,也是易门县人民政府授予的易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只要说起与皮影戏的渊源,王文跃便会滔滔不绝。
王文跃表演的皮影戏借鉴评书、口技和乐器伴奏,艺术形式别具一格。他还根据一些历史故事或有教育意义的素材,自编自创了大量剧本,《革命烈士孙兰英》就是他根据发生在易门县的真实人物事件创作的红色剧本,被带到乡村演出,成为红色教育的传统节目。
“半边天”的“种烟经”
“皮影戏是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也是我想要一直坚持下去的梦想。但是,单靠表演皮影戏,没能给家里带来什么经济收入。以前家里真的很穷,不过……我特别感谢我的妻子,是她撑起了这个家,支持我把皮影戏发扬下去。”老人双眉微皱,长叹一口气说。
王文跃的妻子罗德英今年68岁,是一位朴实、勤劳的农村妇女。年轻的时候,王文跃经常外出习艺,罗德英上要服侍年迈多病的父母,下要拉扯两个未成年的小孩,生活过得十分艰难,靠着养猪勉强维持生计。后来在当地烟草部门的支持下,通过烤烟等其他种植,日子越来越好。
“现在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他更离不开皮影戏了。”看着坐在一旁的王文跃,罗德英半嗔半怪地说,“他成了村里的明星,也是我心里的明星。他一辈子对皮影的喜爱,超过了对我的爱。我支持他把皮影戏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都能够看到皮影戏。”
什么叫幸福?几十年的相濡以沫,理解支持,就是皮影艺人与他的“半边天”平凡生活的最好诠释。(范吴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