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文旅

古老徽学之光 今时更加闪亮

 
2021年10月29日08:33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古老徽学之光 今时更加闪亮

   “回首中华灿烂文化,人们总会把目光投向徽州。徽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徽州历史文化的国际性显学,以自己的一束光璀璨了世界文明星空。”因疫情防控而姗姗来迟的第二届徽学学术大会,回到了徽州文化发祥地——安徽省黄山市。时空交汇,让黄山市委书记凌云更为动情。

   日前,由光明日报社、安徽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新时代·新使命·新徽学”第二届徽学学术大会在安徽黄山成功举办。其间,400余位专家学者、各界嘉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徽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徽州村落文化与乡村振兴”等专题,深入研讨了当代徽学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历史与现实互动”“文化和经济融合”等重大命题。

  徽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山水相连,文化相牵

   “使三吴之富甲天下者,实此江之力也。”“此江”正是新安江。

   源自徽州万山之间的新安之水,回旋奔涌,汇纳众流,西有“一座青峦一玉渊”的千岛湖,中有“水碧山青画不如”的富春江,东有“八月涛声吼地来”的钱塘江。一水所系,同源共流,长三角一体化的水地因素不言自明。

   “除了水地因素,徽州人文精神与长三角文化本就和合融通。徽州这片土地,自古名家辈出,著述如林。明清两代,一批旅居江浙的徽商和学者,身上流着徽州人的血,浸润着徽州人文精神,还能融合江浙文化,绽放出新的光彩。”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教授诸伟奇说。

   在诸伟奇看来,徽文化与长三角文化的融合,具有山水相连、习俗相近;读书明理、尊师重教;勤奋开拓、富而好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等特点。

   黄山市委党校副教授郗延红从地理、历史等层面,回溯了徽文化何以融入、影响江南文化,并得出结论“徽文化,毫无疑问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徽州及安徽对于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卓著,今后,徽州及安徽更应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郗延红认为,新时代,若要实现徽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需要持续深耕传统徽文化园地、加大徽文化产业招商力度、积极参与长三角范围内省际市际共建活动等。“全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包括徽文化在内的江南文化是重要内生动力,共饮一江水的长三角互融互通,方能合作共赢。”郗延红总结。

   据黄山市地方志办2013年初步统计,全市现存古道数百条之多,总长度约442千米。尽管古道运输功能渐被现代公路替代,但在古道文化基础上,新的道班文化正逐渐形成。所谓道班,含义之一就是养路人员住宿或休息的固定场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李晓帆从道班交旅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展开了论述,她表示:“黄山道班交旅发展根植于本土文化创新发展,充分融入了徽州古道文化、驿文化、徽商文化、徽派建筑文化;从空间上、参与人员上、参与产业上实现了全域旅游;为农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徽州村落文化与乡村振兴:乡贤回归,乡土兴旺

   近来,一首改编自徽州民谣的歌曲《不修》火遍了大江南北,“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意指徽州山多地少,迫于生计只得早早外出经商,于是衍生出了辉煌灿烂的徽商文化。

   “当年,徽州人选择往外走,而未来,徽州乡村振兴的至为关键之处,则是留住本土人,有人影、有人气、有生机,才是有徽州味道的徽州乡村。”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唐建军说。在唐建军看来,未来的徽州乡村应该有这样几个场景:有人气、有外地人短时造访、有旅外乡贤回归故里、有本地人才安歇放松的“窝”、成为大城市“教育飞地”“康养飞地”等各种“飞地”。

   从古至今,徽州乡贤文化、乡土气息、乡愁情结延绵不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徽州人。“新时期,更要抓住人才这一发展的根,培养、吸引一大批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新乡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弘扬乡贤文化。”歙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邵宝振说。

   邵宝振认为,要进一步挖掘乡贤文化,形成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场所宣传乡贤,让这些地方不仅成为学习乡贤的好场所,也成了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在徽州,如今依然随处可见百姓立在家门口的“家训石”或“家训牌”,包括“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忠孝为本”等内容。一家一户风气如何,决定着乡风如何。“忠孝继世,注重养正于蒙;立德修身,着重品行修养;勤俭持家,秉持俭以养德;以义取利,力行诚信营商等经典优良家风,需要传承发扬。家风文化,将成为乡村振兴生生不息、奋发向上的基础力量。”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史学史教授徐彬说。

  新安医学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集群发展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大显神威”,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展现了惊人的现代生命力。新安医学,产生和兴盛于古徽州地域,其医家之众、医籍之多、影响之大,在以地区命名的医学流派中,堪称首富。

   “振兴新安医学,不仅是振兴这一徽文化的重要品牌,还能带动一批中医药、康养休闲等产业发展,更能提振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时不我待。”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员、黄山学院教授方利山表示。

   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山市中医院院长江国庆认为,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振兴新安医学,助推产业发展,需要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共同促进新安医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新安医学+中药种植、新安医学+中药开发、新安医学+康养旅游、新安医学+文化传播等,总之,新安医学产业应当是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集群发展的新模式,中医药种植要结合园林景观开发,旅游产品开发要结合文化传播等等,不能独自发展。”江国庆说。

   “以儒医文化为基础的新安医学,对当代医学教育提出了有益启示。”安徽医科大学讲师汪翔说。新安医家强调立高远志向,存不忍之心、无私之心、普同一等之心,这也是当代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应该关注的内容。此外,作为新安医家培养人才的固有模式之一——师承教育,在医学传承上功不可没。“师承教育对当今医学教学也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可作为院校教育的有机补充。”汪翔说。

   “新时代为徽学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这就要求当代徽学研究既要走进历史现场,走遍山山水水,准确把握徽学主旨要义,又要做到古为今用,深入思考历史与现实如何互动。而对徽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光明日报从未缺席。”会上,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常戍表示。(记者 丁一鸣 马荣瑞)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