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社会·视点

从烂泥路到“康庄道”

2021年10月27日16:54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十月,云卷风轻,阳光恬静,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每一位农民期盼着到来的日子。坐落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里山乡的一个彝族村落——芭蕉村,村里的农户正把丰收的“工笔画”写实在田间地头。

可谁曾想到,从前这里是个贫穷落寞的小村庄,只有一条不足3米宽且蜿蜒曲折的石子路通到村口,村里的道路也全是红泥土路,房屋建在陡峭的半山腰,每逢雨季来临引发山体滑坡,家已然不能成为遮风避雨的港湾,村里的家家户户苦不堪言。

“行路难”,柴米肩扛进门房

里山乡芭蕉村五组的农户孙进荣,祖祖辈辈都生活于此,看着昔日老村子拆迁后留下的“印记”,曾经度过的苦难日子仍让他历历在目。

“当时村里的条件真的是差到难以想象,由于村里的路实在是太窄,家里的米吃完了,东西用尽了,我们只能踩着这烂泥土路到村口,才能坐上摩托车沿着崎岖小路去乡镇上买,买回来的米和砍回来的柴又只能运到村口,之后得用肩扛着进村进家门,遇到对面来个人都不能‘擦肩而过’,只能互相让让。”

村里村外的交通都十分落后,也导致村里的产业发展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自家生产的东西拉出不去,外面好的东西又进不来,大家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只想着够吃就行了,人也闲了没什么斗志,很多年份是全靠老天给口饭吃了。”

孙进荣回忆道:“前些年,村里地质灾害多,旱季缺水相当严重,农作物产量十分有限,这一年下来收成少得很啊,当时这个日子苦啊!”

“康庄道”,幸福生活在路上

近几年来,随着异地搬迁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相继列入了芭蕉村,前后近600万元的投入,一座现代新农村在距离老村3公里外的小山包上“拔地而起”,统一的白墙青瓦别具当地彝家文化韵味,村里的整个面貌都焕然一新。

“在党和政府给予我们的政策支持下,现在我们芭蕉建设得是越来越漂亮了,家家户户都建起了三四层的水泥房,一进门就亮堂堂呢,门口道路也宽阔平整,车可以直接开到屋前,家门前还有活动广场,有公房、健身设施,在忙完田地里的活计后,晚上老人和娃娃都可以在这里聊天、休息和玩耍,晚风一吹,整个村子相当的宁静、祥和。”孙进荣边走边介绍着说。

2021年,芭蕉村被列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这对于芭蕉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村党组织抓住每一次发展机会,带领村民优化产业,积极推广种植荷兰豆、甘蓝、野山椒和核桃等绿色果蔬品种,并成功申报认证了绿色食品基地,加之传统种烟产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村民的收入稳步提升。

“多亏烟草部门的支持,帮扶我家在田里修缮了小水窖,旱季浇水不用去外面拉,新式烤房建设也有补贴,还在种植方面给予我们很多技术指导,今年收成有保障了。”孙进荣笑着说。

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芭蕉村以产业扶贫为重要抓手,紧盯短板弱项,围绕“巩固烤烟生产、提升蔬菜品质、做美村庄建设”的发展思路,种植了烤烟2050亩,豌豆、白菜、四季豆等2000余亩,核桃1000余亩,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逐步走出了一条“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康庄道”。

“接下来我打算再种点四季豆、向日葵,趁现在还能干得动,把这些资源利用好,现在党和政府又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扶持,我更要争取多干苦干,把幸福路走宽、走远。”孙进荣说。(杨震)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