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省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生超
讲好“本草云南”故事 增强绿色发展后劲

“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898.06万亩,农业产值已近398亿元。”杨生超用“井喷式增长”来形容近年来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
作为云南省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生超二十余年潜心研究云南道地、特色药用植物,在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药用植物种质创新等方面取得不少科研成果。在他看来,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大会通过“昆明宣言”,必将高位推动各方面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力度,为云南发展以中药材产业为代表的生物资源产业带来重大机遇。
“昆明宣言”提出,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得到公平和公正的分享,成为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云南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多样、生物多样,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蕴藏着重要资源7215种,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业。“通过种质创新打造云南高品质中药材种植基地,讲好‘本草云南’故事,是保护和利用好云南宝贵生物资源,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杨生超说。
科研创新是药用植物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杨生超介绍,中药材栽培历史短,多为未经选育的天然群体,药材质量参差不齐。2010年以前,云南尚无经选育的中药材新品种,多为小农散户种植模式,产区建设落后。“加强科研攻关、掌握药物原理、提升药材品质,是我们推动‘云药’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他说。
建立最大的三七种质资源库,每年对种质材料进行鉴定和评价;选育滇七系列3个、苗乡系列4个、‘苗乡抗七1号’‘文院紫七1号’等新品种/良种9个,其中‘苗乡抗七1号’根腐病发病率下降62.9%,增产30%以上;首次实现重要药用单体灯盏乙素的全合成,为工业化生产灯盏乙素提供新途径;以高品质灯盏花新品种为基础,建立了首个药用植物品种制度,集成良种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建立了红河灯盏花国家标准,打造红河灯盏花产区……聚焦产出安全、有效的中药材,杨生超及团队多年来在种质资源保育、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不断加强研究和技术攻关,有力推动了“云药”产业化发展。
“我们要保护、利用好宝贵的生物资源,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长久保护好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福祉。”杨生超表示,希望通过以良种、栽培技术和地方特色食品标准等为支撑,以绿色产业带动更多群众致富。(记者 瞿姝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