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长臂猿与昆明的“猿”分

2021年09月14日08:29 | 来源:昆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长臂猿与昆明的“猿”分

  饲养员精心照顾两只小长臂猿。记者杨艳辉摄

  长臂猿,人类的“近亲”,目前在我国仅存约1000只,是珍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人们对它知之甚少。

  昆明动物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肩负起长臂猿的保护和科普展示工作,如今已形成稳定的长臂猿核心种群,让这一国宝级野生动物在昆明有了安乐窝。

  29只长臂猿在此安家

  “呜呜呜呜……”从昆明动物园正大门步入公园,一阵阵极具穿透力的鸣叫声传来。这是长臂猿独有的“歌声”,它们喉部音囊发达、叫声嘹亮,个个都是出色的“歌唱家”,以洪亮的声音“高歌”迎客。

  长臂猿因其前臂长而得名。昆明动物园长臂猿馆内,一对白眉长臂猿夫妇,正带着幼崽在枝头穿梭,小长臂猿自出生以来,喜欢挂在母亲身上,母猿时不时舔舐着孩子。长臂猿的生长过程中,会经过几轮换毛,婴猿是浅黄色毛,6个月左右毛色开始变化;到了1岁后,无论公母,身上的毛发都会变成灰黑色。因此,光用肉眼很难分辨出幼猿的性别。当接近性成熟时,母猿毛色会逐渐变成黄褐色,公猿则一直保留黑褐色毛色。

  昆明动物园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饲养长臂猿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长臂猿已成为该园的核心种群之一,目前共有白颊长臂猿、黄颊长臂猿、白眉长臂猿等29只长臂猿,长臂猿饲养的种类、数量和繁殖技术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有趣的是,长臂猿不是普通游客理解的猴子,它们与大猩猩、黑猩猩和红毛猩猩同属类人猿。相比猴子,长臂猿接近于人类,它们没有尾巴,可以直立行走。

  “它们很聪明,最喜欢吃甜食,但为了营养均衡,我们会在水果、颗粒饲料的基础上,自制玉米窝窝头为它们当主食。” 昆明动物园兽医院兽医王昂介绍,为了让长臂猿更好地适应在昆明的生活,昆明动物园采取精细喂养,尤其注意预防它们容易患的胃肠和呼吸道疾病。

  人工育幼像养自家娃

  长臂猿生活得好了,自然繁衍添丁。但有时母猿会出现缺乏经验、乳汁不够等情况,导致弃养小猿。这时,“奶爸奶妈”们就上场了。

  昆明动物园饲养员潘阳,1993年刚到动物园工作便负责饲养长臂猿。“1996年,我们开始尝试人工育幼长臂猿,参照人类新生儿的喂养方式,一点点总结经验。”潘阳说,人工饲养的小长臂猿,就像孩子一样很依赖他。而潘阳本身也是一名父亲,他一直用照顾自己孩子的方式照顾着小长臂猿。“长臂猿肠胃比较特别,只要一天不排便,可能就有健康问题。”为训练长臂猿正常的排便习惯,潘阳甚至还用传统的“把便”方式,训练小长臂猿排便,而且这招还很奏效。

  眼下,昆明动物园有两只长臂猿处于人工育幼阶段。其中,黄颊长臂猿“小十七”,已经快1岁了。它的妈妈是公园的一个“英雄母亲”,生了17只小猿,但因为高龄生产,乳汁缺乏,“小十七”在出生后便由人工哺育喂养。刚出生时,“小十七”需要24小时陪护、暖箱保温、每2小时喝一次奶。“以前尝试过喂羊奶,但经过多年摸索,发现人类婴儿所吃的配方奶,才是最适合长臂猿的,此后就一直用配方奶喂养。我们还给长臂猿宝宝做了特制的尿不湿。”潘阳说。

  人工育幼的长臂猿,约1岁半后可以尝试放归笼舍群养。至今,昆明动物园已经成功育幼了15只长臂猿。在动物繁衍方面,昆明动物园也规范管理,新生的长臂猿都必须上报中国动物园协会,记录进入长臂猿族谱系统。不同动物园之间,有种群交换需求时,也能在族谱中查到亲缘关系,避免近亲繁殖。

  救治野猿放归森林

  昆明动物园还有丰富的长臂猿野外救治经验,曾多次参与长臂猿的救治工作。其中,救治长臂猿“小平安”,是饲养员们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小平安”是一只雌性的西黑冠长臂猿。2019年,它从猿群中掉队,误打误撞地进入村庄后被狗咬伤、不慎触电,生命垂危。当年4月27日,“小平安”被接到昆明动物园接受治疗。其间,包括治疗外伤、输液、服药等。刚来的时候,“小平安”还有些焦虑,但几天后渐渐适应了。有意思的是,它可能知道了自己生病的情况,会主动伸手接过兽医递来的药,然后自己喂进嘴里。在昆明治疗了3个月,“小平安”逐渐恢复健康,昆明动物园对它进行全面体检后,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小平安”乘车返回景东的森林中。

  “长臂猿是森林里的旗舰物种,它们的消失意味着森林不再健康。”昆明动物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大熊猫、亚洲象等,长臂猿相对冷门,但保护长臂猿就像撑开了一把保护伞,间接保护了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其他生物和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昆明动物园也从最初的单纯科普展出,成长为如今肩负着长臂猿综合保护的现代动物园,将一直守护住这些来之不易的“猿”分。(廖晶蓉)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