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山区观音山村发展乡村旅游有妙招
打造百花大道建民宿 村民吃上“旅游饭”

初秋的观音山村醒了。
一轮红日跃出,被一汪滇池水托住。层层绿叶间,错落着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溪水绕村,村口处一块石牌坊上“观音山白族村”几个字,在晨曦中格外温润。
拿上水杯,张永泉出了门。自从当上社区党委书记,每天头一件事就是去村里转一圈。
路上尽是生面孔——乡村游的外来客,散步的、爬山的、晨练的,来买新鲜蔬菜的,认识不认识都点头道个早。
“嗡”的一声,文化室里的扩音器开了。一首《滇池圆舞曲》响起,流淌在小村的早晨。
这里是西山区碧鸡街道观音山社区观音山村。
5年前鲜有人知
如今民宿天天有人住
这个历史悠久的白族村落,5年前还鲜有人知。借助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深挖文化内涵,修复古建遗存,打造滇池边特色白族村落……观音山村,渐渐有了名气。
尝到了旅游的甜头,观音山村人认准这是条好路子。
可是,搞旅游,终究是新鲜事,真做起来,烦恼也不少。
论空间规模,观音山村地域太小;论旅游产品,观音山村相对单一。游客慕名前来,拍个照、买点咸菜土特产,往往饭都不吃就走了。
“服务水平、硬件都成问题,很多团队一听说村里的接待能力就不来了。”张永泉发现游客需求多样化,观音山村满足不了,“游客越来越多,能留下来的却很少,这让村民很难挣到钱”。
一方水土,如何才能长久富裕一方人,观音山村寻路心切。
这些年,社区班子四处向外“求学”,一听说哪里有好的发展模式马上就去跟班学习,回来后立即就跟着做起来。
开办白族文化培训班,让居民把白族语言重新讲回来、白族服装重新穿回来、白族手工技艺重新学回来;复原白族民居风貌,青瓦白墙重新“爬上”村里的民房;畅通村内道路,打造百花大道网红打卡点,开起农家乐,建起新民宿……
不过,对于这些新尝试,不少村民持观望态度,最大的顾虑还是“怕搞不成”。
张永泉说,村民有疑虑、不理解都很正常,是对发展路径和理念认知有差异。“观念碰撞不是坏事,起码说明村民有发展意愿,党委和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干部群众劲往一处使。”
心里笃定要做出改变的村民也不是没有。老房重新花钱装修了一番,和家人商量只留一间自住,其他都当客房。“300多平方米的房子有8间客房,每间180元。自今年开张以来,每天都能有至少一间房子被预订,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开民宿获得了一家人支持,村民董兴云笑言,“我们也想沾沾乡村旅游的光。”
近几年悄然发展
乡村旅游带来新希望
近3年来,记者多次走进观音山村发现,与前两年相比,今年观音山村的发展似乎变慢了:有的规划正在落实,有的房屋正在改造,有的工程刚起了头。
“一开始要做的事很多,变化比较明显,现在作提升,劲都使在暗处。”在张永泉看来,这是观音山村必经的阶段。“后续发展要靠市场,不然现在搞得漂漂亮亮,没有主体市场运营维护,难免会走向衰落。”
一系列动作,正悄然展开。向外看,有观音寺、龙氏墓庐、李培莲墓石牌坊、董氏宗祠、节孝石牌坊、小南海、乡贤祠连点成线,一条精品旅游路线即将打通;向内看,一个滇池边白族旅游村落规划正在加快推进,这里还将成为集休闲、度假、游乐、山水观赏、乡村风情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目的地。
除了发展前景大好的村内旅游,观音山村的农业产业发展也十分喜人。
信步田园,偶遇村民董菊华正在玫瑰大棚里忙活。“我家种植玫瑰七八亩、草莓两亩,年收入30万元左右,生活越来越好了。”董菊华说,过去种玉米、韭菜,效益低,好在社区和村组干部带着村民种植特色农产品,统一规划、改良品种、指导技术和销售,效益提高了不少。
过去,观音山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外出务工和种植水稻、蚕豆等。随着生态旅游业发展和游客的增多,村里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大科技培训、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并逐步向产业化规范化发展。
目前,观音山村种植草莓176亩、鲜花124亩、蔬菜124亩,乡村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凸显。“村子变好了,人都不想出去了,而且出去的也想回来。如今,村里还多了许多返乡创业青年,他们有的搞多肉种植,有的搞电商直播,还有的准备等村里提升改造完成后留村当导游,不过相同的是,大家都在这里找到了希望。”村民董菊华笑着说。
离开观音山村之前,耳畔回响起村民的话:“你们过段时间再来,一定会有新看头。”(李杭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