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科技入滇注入创新发展新动能

2021年08月28日08:41 | 来源:云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科技入滇注入创新发展新动能

自2012年以来,科技部与云南省每两年组织开展科技入滇对接活动,鼓励和引导国内外的科技成果、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人才和团队入滇落地创新创业,为云南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科技入滇行动启动动员会上,省科技厅厅长王学勤介绍,“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共引进422位院士专家及其团队,累计突破杂交水稻、柠檬产业、贵金属和铝材料加工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435项,开发新产品338个。

提升技术攻关能力

2016年第三届科技入滇对接会期间,昆明理工大学与省科技厅共同主办了“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创新论坛”,邀请来自全国11个省、市,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院士、专家、企业家参会,着力推动各地科技资源与云南省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需求相结合。

“多年来,学校建立两院院士工作站15个、专家工作站4个,与一批顶尖人才团队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学术关系,有力地支撑了有色金属等优势学科和生物学、医学等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周峰越说,科技入滇已成为学校“双一流”创建工作及发挥自身工科特色服务云南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昆明理工大学积极参与科技入滇活动,聚焦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拓宽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与学校开展合作,在生命科学、绿色能源、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学化工、环保等领域共同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在云南转化;参与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举行的“科技入楚”、在玉溪市举行的“科技入玉”等活动,推动学校科研团队下沉到基层和生产一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在服务云南“绿色食品牌”打造中,昆明理工大学引入中国农业大学胡小松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实施“云南特色食品现代制造创新平台建设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示范”项目,多项成果在昆明德和罐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得到转化,实现了滇味传统方便食品品类创新;聚焦“绿色能源牌”“健康生活目的地”,学校依托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分别组建多位院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为云南全产业链重塑有色金属新优势、做大做强生命医药大健康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周峰越表示,通过积极参与科技入滇活动,昆明理工大学基础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良好局面。“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发育、代谢复杂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创制与临床前研究”和“‘一带一路’有色金属产业聚集区固废综合利用及集成示范”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课题20项,获得国家支持经费3.23亿元。

加快企业创新步伐

2018年,云南省正式启动实施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打造新材料发展的新格局。作为云南省贵金属领域的龙头企业,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科技入滇等活动,与国内21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建成高通量制备表征平台、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数据库;申请国家专利78件,申请软件著作权4件,制定标准规范20余项;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20余个。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科技产业部部长崔浩说,自科技入滇活动实施以来,贵金属集团通过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合国内重点院校共同申报、承担各类科技项目,以及与国外相关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针对贵金属产业发展的现实技术需求,联合开展相关研究,解决了稀贵金属产业系列关键技术及瓶颈问题,培养了一批贵金属领域专业人才。

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中,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胡壮麒院士专家团队合作完成省院省校项目“贵金属新型电接触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高效应用”,研发出5种新型贵金属合金材料,实现研发效率提高30%、成本降低20%。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郑兰荪院士团队合作,共同承担了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重要药物合成用铑、钌不对称加氢催化剂的关键制备技术开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铂族金属催化材料产业化技术开发”,突破了手性铑、钌催化剂的实验室制备技术,相关技术成果在国内大型化工和制药企业得到应用,实现新产品年销售近3亿元。

在引入国内创新资源的同时,贵金属集团加强国际交流,围绕贵金属领域亟需解决基础科学、共性技术问题及人才团队培养广泛开展合作。自2012年起,集团与美国ISS咨询有限公司就半导体器件用稀贵金属靶材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合作,相关技术成果建成年产1000片镍铂靶的示范生产线。

“科技入滇活动的举行,让企业搭建起更为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崔浩说,目前由贵研铂业牵头组建的“贵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有33家单位、院校及科研院所,正致力于推动贵金属行业快速发展。

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保山拥有丰富的硅矿石资源和水能资源,具有发展绿色硅产业良好的条件。但长期以来科研机构平台、人才团队、技术成果、科技企业的缺乏,制约着保山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保山市科技局局长李晞认为,以往四届科技入滇活动的举行,为地方科技需求与顶尖科技资源对接合作搭建了平台,缓解了保山“四个缺乏”,让一批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在保山落地。

近年来,保山市深入开展科技入滇活动,深入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部门,了解科技需求,积极引进科技企业、人才团队助力地方产业发展。在加快绿色硅产业发展中,通过科技入滇,保山市引入了隆基股份单晶硅棒项目,并带动碳碳、石墨、坩埚、碳毡及氩气5个配套材料项目落地保山,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2020年,保山市实现工业硅产量17.8万吨,占全省40%、全国10%左右,成为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单晶硅棒生产基地。引入通威集团投资40亿元建设年产4万吨高纯晶硅生产线,计划于今年11月底建成投产,二期6万吨高纯晶硅生产线也即将开工。

此外,通过科技入滇,保山市引入中国工程院邓秀新院士团队、省农科院热经所专家团队在潞江坝实施科研项目,让芒果等特色农作物促进当地群众脱贫增收。引进四川新绿色公司在腾冲投资建设以配方颗粒为代表的现代中药研发生产和健康产业基地,目前,腾药产业园已聚集腾药制药、晨光生物等10余家健康医药类企业,生物医药专业化园区建设初具雏形。引入省内外科研机构与龙陵石斛研究所开展合作,制定紫皮石斛全套标准体系,推动紫皮石斛成功入列国家新资源食品名录,2020年龙陵紫皮石斛产业综合产值已近20亿元。

“在科技入滇活动的助推下,保山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李晞介绍,2019年保山市R&D经费投入4.436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3.42亿元;R&D投入强度达0.46,较“十二五”末的0.18增长256%,全省排名从第十三名进位至第八名。全市生产总值跃上千亿元台阶,从“十二五”末的552亿元增至1052.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2.1万元增至4万元左右。(季征)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