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聚焦“八五”普法(代表之声)

2021年07月29日08:1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聚焦“八五”普法(代表之声)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如何推动“八五”普法规划落实,记者采访了几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者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保山市委书记杨军: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一分靠部署、九分靠落实,要大力开展好法治宣传,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

  一是要强化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保山市通过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主题公园等方式,把普法工作落实到最小单位,让一站式法律咨询服务平台村村可见、社区都有,推行末梢治理,不断提升普法“穿透力”和“渗透力”。二是务求普法实效,坚持“谁执法谁普法”,推进普法责任制落实;用好“互联网+法治宣传”,向管理对象、执法对象、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扩大普法宣传覆盖面。三是要聚焦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开展普法宣传。重点对领导干部、青少年等人群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关键;推进法治教育进学校,增强青少年学法用法意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结合各自特点,通过用民族干部宣讲法治、用民族语言传播法治、用民族文字诠释法治、用民族节庆展示法治、用民族文化体现法治,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群众法治意识。

  (本报记者 杨文明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融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厉莉:

  提升未成年人法治素养

  把法律交给人民,让法治信仰根植于人民心中,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才能共建法治国家。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要从未成年人抓起。

  一是重视对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的普及。未成年人普法要更加重视素质培养,关键在于建立系统的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理念,增强对法律的体系化认识和宏观性掌握,在尊重法律、信任法律的基础之上,敬畏法律、遵守法律。二是在实践层面落实好法治教育进课堂。要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层面的规范化,配备适当的师资力量,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督导,杜绝法治教育走形式,以文化课取代法治课的行为。同时丰富青少年法治教育方式,鼓励从事法律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走进学校,参与法治教育。三是完善对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成果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各级教育部门落实公民法治教育的考核评价,探索在重要考试中适当提升法治内容所占比例,以提升全民对法治教育的重视。

  (本报记者 施 芳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乾坤(乌鲁木齐)律师事务所律师法蒂玛:

  提高普法针对性实效性

  普法是我的日常工作之一。在普法中,我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方式,宣讲他们最需要的内容。原因很简单,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作为基本社会生活调整规范的法律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专业,即使是专业人士,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地学习掌握。

  比如在民法典的宣讲中,我就有意识地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侧重点。给机关干部宣讲时,我更注重对法律的形成过程、法律的总体思想、法律的原则进行讲解;对企业员工,我重点讲物权、债权、合同这些和企业经营有关的内容;而当我面对各民族姐妹时,我更多地给她们讲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法规。我先进行宣讲,然后跟大家互动,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讲他们最感兴趣的法律知识。

  普法过程中,强调针对性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普法的实效。我们普法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让宣传对象想听、爱听,让他们记住,然后把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这样普法才是成功的。

  (本报记者 徐 隽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北川县擂鼓镇五星村党支部书记余绍容:

  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融合

  在北川,执法部门在林地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执法时,都会对常见法律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做到贴近百姓需求、通俗易懂,实现了普法与依法治理的有机融合。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各项措施在城乡基层落地生根,必须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一是加大乡村(社区)普法力度,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完善和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二是开展面向家庭的普法主题实践活动,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建设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的模范守法家庭,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乡村(社区)依法治理,因地制宜推广村民评理说事点、社区“法律之家”等做法,打造基层普法和依法治理有效阵地。

  (本报记者 张 文采访整理)

(责编:徐前、祝鸿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