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助象南迁

2021年07月19日08:30 | 来源:云南日报
小字号

15头野生亚洲象于5月27日晚进入玉溪市峨山县后,云南省抽调人员组成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进行24小时跟踪监测,与象群“并肩南下”,只为人象平安。

一群人 确保监测工作24小时不间断

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是个“史无前例”的机构。因15头亚洲象在5月27日晚进入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云南省迅速抽调多个部门人员组成指挥部,保证人象安全。

一个多月来,省级和现场指挥部一众人士弥日累夜,与象群“并肩南下”,过程中既有惊险一刻的彼此“斗智斗勇”,也有工作人员对象群尤其是对群中小象的牵肠挂肚。

每天上午9时,现场指挥部准时召开调度会,综合协调组、监测预警组、投食引导组、安全防范组、助移工作组、现场管控组、宣传工作组、损失补偿组、综合保障组等9个工作组人员就位,来自省级和当地林草、应急、公安、森林消防、电力、交通,以及市、县、乡各部门的人员集中在一起,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指挥大屏,根据山势地形、森林河流、通道、地面农作物,结合象群的日常习性,对下一步象群的移动方向做出“研判”。所有运筹决策,目标都是大屏上呼呼酣睡、边走边吃,或是快乐嬉戏的象群。

美国CNN在新闻中对此惊叹:“为了防止任何人象冲突,中国甚至建立了一个24小时指挥中心来监控大象的行踪。”

24小时跟踪监测并非易事。

有意外和风险——

7月7日19时46分,正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扬武镇大开门村附近监测象群的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A组队员,因象群进入密林且可视化条件较低,在无人机无法继续监测的情况下,队员选择转场跟进监测。

开车走出20多分钟到达一拐弯处时,监测队员张雄突然发现象群正从林内防火道上朝着监测队员走来。双方相隔20米,面面相觑20多秒后,象群大摇大摆离开防火道。队员们慢慢倒车,在距离象群直线距离800米左右的开阔地带,继续跟进监测。

有焦灼和煎熬——

现场指挥部从成立之日起便一直随着亚洲象移动的路线“搬迁”,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象群归途中有11天一直在易门县十街彝族乡迂回活动,这让十街乡这个原本寂寂无名的乡镇突然热度飙升,被全球媒体聚焦。全乡的公职人员都紧急动员,围绕象群昼夜不息。

一日,象群在下午5时左右下山觅食后,向峨山县大龙潭乡山口村方向移动。

走着走着,由于山势阻挡,无人机超出操控范围,象群在监测人员的红外夜视仪屏幕上“消失”了。在省级指挥部的指导下,现场指挥部紧急运转,要求易门县、峨山县现场指挥部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寻找大象踪迹。空中和地面监测预警人员紧急转场。每个监测点和卡点的工作人员都行动起来。

次日凌晨2时14分,人们在十街乡方向重新听到象群的叫声,它们又折头回到了十街乡。

玉溪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杨应勇说,指挥部最重视的是值班值守,“要掌握好大象的基本行进路线,才能做好接下来的工作。”

有温情和关爱——

监测队员拍下了象群的“泥潭时光”,像是享受夏季假期的人类家庭,小象迫不及待一头扎进池塘,大象在一旁守护,用象鼻给小象搓澡。

实地勘查,查看地形,投喂食物,关注象群健康,避免象群进村,危机处置,更准确地研判大象下一步行进方向……转场玉溪市、昆明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近20个乡镇,临时组成的指挥部成为一个战斗集体,一群本来在工作中没有太多交集的人一起吃盒饭,一起打地铺值守夜班,一起在烈日暴晒下与村民工作……

日子一天天过去,指挥部在“与象同行”中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7月14日,根据新的地形情况,现场指挥部又添高科技,协调调派了4G通信车,保障无人机信号传输,确保监测工作24小时不间断。

一群象 强大适应能力为研究提供新参考

北移亚洲象群在媒体上轰动的亮相始于5月27日晚在峨山县活动,但它们其实在2007年就被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人员发现,因为一头母象的鼻子短于正常,被命名为“短鼻家族”,一直都在科研工作者们的监测研究范围内。“这是一个活跃的象群。”当地监测人员介绍。

“短鼻家族”16头亚洲象的奇幻之旅始于2020年3月。它们被监测到从西双版纳栖息地“出走”,一路溜达,7月进入普洱市思茅区,9月23日从思茅区倚象镇进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1月22日,在梅子镇民乐村堵马三组产下一头小象,至此增加到17头。2020年12月17日,象群进入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并于今年3月28日产下一头小象,象群成员增至18头。

今年3月12日和5月14日,象群中的3头大象先后离群,北上抵近昆明的象群共计15头。6月6日,一头亚成体雄象离群“单飞”,截至被转移安置的7月7日,这头快乐的单身象独自活动了32天,离象群最远时接近70公里。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沈庆仲是前线指挥部专家成员,每隔几天,他就会到象群途经点实地勘查,采集一些大象的粪便送到位于昆明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和微生物培养研究,为野生象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在他看来,象群虽然经过了长途跋涉,但从粪便的外形初步观察,身体都很健康。“这一路,大象很不容易,跨越不同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为我们对亚洲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沈庆仲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他喜爱的照片,象群在过一条河的时候,小象幼弱的身体本来很难爬上河堤,但小象用脖子卡在河堤上固定住身体,奋力挣扎着爬了上去。“我亲眼目睹这个场景,非常励志。”

7月7日13时20分,离群的亚成体雄象被麻醉后用救助笼送回栖息地,抵达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勐养子保护区。“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北移独象直接转移至原栖息地放归,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干预,有利于其尽快适应环境,恢复自然生活状态。这次长距离转移,指挥部制定了完善的方案。运输全程配备警车引导,配备医疗保障车,有专业兽医和救护人员护送。途中,选择适合的位置给象补充食物和饮水,保障其安全。”沈庆仲介绍。

当日15时05分,经专家组评估和兽医检验,小公象体征正常,没有任何外伤和伤口。作为象群中最先回家的一员,小公象一头钻进了有着它熟悉气息的密林。

一个家园 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象群停停走走,成员有增有减。网友们发现不变的是,从云南的空中俯瞰,总有茂密的森林庇护着象群。沿途的山乡,百姓们对象群展现出了极大的友善和包容。无论是欢乐的全民观象,还是主动离开家园让出房舍留出安全距离和空间的理性之举,都体现出对大自然的好奇、探索和对于亚洲象的关爱。

大象旅行团的“写真”视频,成为宣传云南生态之美、人民友善的最佳广告。

近年来,全球亚洲象总量不断减少,而在中国亚洲象的唯一分布地——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从30年前的约150头增长到目前的300头左右,且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7月9日,在昆明市召开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亚洲象)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成果专家咨询会上,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有力证明,也是我国生态保护持续向好的直接体现。

不只是种群数量的增加,野生亚洲象在云南省的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亚洲象只分布于云南的2个州市、3个县区、14个乡镇。到2020年底,长期活动范围扩大到3个州市、12个县市区、55个乡镇。1988年至1993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核心区搬迁出8个村寨190多户农户,还亚洲象栖息地,为大象通道让路。

作为亚洲最大的陆生动物,亚洲象几乎没有天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生存就很容易——意外受伤、感染疾病,都可能危及亚洲象的生命。

2005年6月,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成立监测保护小组,主要负责对野象谷周边范围内出现的亚洲象进行跟踪、观察和记录。他们长年穿梭于热带雨林间,冒着生命危险,努力查找亚洲象的足迹和线路,实时监测、保护亚洲象,同时保障民众安全。监测保护小组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9人,平均年龄32岁,并历经了两代“跟象人”的交替。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救助亚洲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了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收容救助制度。自2002年成立以来,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参与野生亚洲象救助、救护21次24头,成功收容了小象“然然”“小强”“羊妞”等7头野象。与此同时,该中心也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专门从事亚洲象的救助和应急处置工作。2018年,该中心成功救护了闯入普洱市闹市区的大象“逛城哥”,2019年成功救护了在勐海县频繁肇事的大象“老三”,2020年成功救护进入勐腊县县城的1头公象。

为缓解因亚洲象肇事而引起的人象冲突,1993年,云南在全国率先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2010年率先启动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引入商业保险模式,完善补偿机制,并于2014年实现了省域全覆盖。2014年至2020年,云南累计赔付亚洲象肇事损失1.73亿元。

为了减少大象进村寨的频率,建大象“食堂”的做法既“有爱”又“有效”。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双版纳先后在尚勇子保护区的南墩、冷山河区域,勐养子保护区的关坪、莲花塘区域、凉水箐区域和树林寨区域等地进行了食物源基地建设。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在莲花塘和关坪两个区域为主的监测中,共监测到以亚洲象为主的野生动物在食物源基地内的活动数量超过了600头次。

在野象活动频繁的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勐主寨,普洱市采用每亩补助200元的方式,鼓励农户分时段、分季节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棕叶芦等植物,尽量弥补亚洲象肇事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损失。

“多年来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采取了很多措施减缓冲突,不过随着象群数量增加,实现人象和谐这一目标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沈庆仲说。

7月9日召开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亚洲象)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成果专家咨询会传出消息,在做好助迁工作的前提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云南省政府将构建局省共建协作机制,高质量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加快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各项基础性工作。

与会专家认为,开展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促进亚洲象栖息地的融合和连通,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对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重大。

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频繁出没的勐养、尚勇等地,除建有食物源基地外,保护人员修建了多个人工硝塘。

勐养子保护区,一个周边原始森林密布的天然硝塘被改造成一个面积约25平方米的人工栖息地硝塘。此后,安装在这里的红外线拍摄装备常常拍摄到野生动物的大聚会:带着象宝宝的亚洲象家族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它们时常来硝塘取食泥土中的硝盐;棕红色皮肤带着白色斑点的麂子有分工,一只负责望风,一只抓紧时间喝水,然后再进行轮换;30余只猕猴在硝塘畔一边打闹、一边喝水,吃饱喝足了美美地晒起了太阳;就连平时很不集中的野猪也成群结队前来寻找补给……(段毅 胡晓蓉)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