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云南省盈江县石梯村:守住绿水青山 赚到“金山银山”

程浩
2021年07月14日08:24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要到石梯村,虽不用真的爬石梯,但确实不易。

驱车从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城出发,沿山路盘旋行驶,到80公里外的石梯村得2个多小时;碰到雨天,时间还得加长。

这个位于中缅边境的景颇族、傈僳族聚居村寨,因旧时商队为通行在陡峭山崖上开凿阶梯而得名。

徐小龙正望着村子附近的林子。人民网 程浩摄

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有鸟类四百多种,国内仅有的5种犀鸟、林雕鸮及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均在此有分布。

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这些年石梯村依托丰富的鸟类资源,发展“观鸟经济”,守住了绿水青山,赚到了“金山银山

“到我们石梯村,不用爬石梯了!”村民徐小龙打趣说。

飞在丛林里的花冠皱盔犀鸟。尹以祜摄

“旧习惯”变“新产业”

7月5日一大早,记者随COP15“滇西秘境——云南德宏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行从盈江县城前往石梯村,“不幸”遇到雨天。

一路上大雨瓢泼,雨刮器虽高速摆动,但目之所及,仍只能看到前车溅起的水花,及山路两侧湿漉漉的热带雨林。

好事多磨。3个多小时后,石梯村到了,车停在了小龙客栈门口,36岁的老板徐小龙特意换上只在过节时才穿的景颇族服饰盛装迎接。

“日子过得挺好呀!”随行人随口夸道。徐小龙拘谨一笑,“还行吧!”

时间回溯多年,徐小龙笑不出来。在他记忆中,小时候粮食不够吃,大人只能进山打猎,所打猎物中,鸟是最多的一种,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打到野鸡、野猪。

长此以往,生态环境被破坏,周边林子里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少。很难打到猎物的村民,日子越发贫苦。建档立卡时,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贫困发生率达50.5%。

要想把日子过好,得先把环境保护起来。

为改变现状,当地党委、政府组织党员、“草根民嘴”等,用“汉语+民族语言”、小品歌舞等形式进寨子,让村民主动放下斧头、砍刀、兽夹,投身到生态保护中。

要保护生态,换言之村民们没法狩猎了。咋糊口?当地党委政府引导村民发展坚果等林下产业。徐小龙家种了30亩,这两年就能有收成。

不只徐小龙家,目前,石梯村共种植坚果、咖啡、荔枝等经济林果950亩,全村绿色产业面积达3300亩。

石梯村附近的山林景象。尹以祜摄

“狩猎人”变“护鸟人”

另一条增收致富的路也在向村民们“招手”。

2016年,盈江县观鸟协会和县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动员村民们当“鸟导”发展“观鸟经济”。“观鸟还能赚钱?”村民们不相信。抱着“搞不成还能再穷到哪儿去”的心态,包括徐小龙在内的几名年轻人跟着观鸟协会的人学习鸟类知识,当起“鸟导”。

徐小龙学东西快,“以前只知道村里鸟多,但不知道是啥鸟,经过专家培训,慢慢知道了。”此后,只要有观鸟爱好者来村里,他都会主动请缨,带着去观鸟,赚起“鸟钱”。

慢慢地,村里的“鸟导”越来越多,在党委政府宣传下,村里名气也越来越大,国内外的观鸟爱好者争相前来,石梯村在观鸟界“火了”。

当地党委政府趁势引导村民建鸟类监测点、当志愿者,从事餐饮、住宿及配套服务,鼓励让农民吃“旅游饭”,赚“观鸟钱”,走生态致富的路子。

徐小龙全家齐上阵,自己当“鸟导”,家人经营农家乐和客栈,年收入增加了四五万元。

经济条件好了,徐小龙家的生活水平蹭蹭变好,走进他的新家,电视机、冰箱等家电齐全。

不只徐小龙家,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引导村民在附近山林里搭建了四十多个鸟类监测点,疫情前每年接待观鸟人数2万多,村民人均收入从早些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1万多元,40多户贫困户也已全部脱贫。

飞在丛林里的花冠皱盔犀鸟。尹以祜摄

消失的鸟儿回来了

知道能通过观鸟过上好日子,村民们保护绿水青山的动力更足了。

每次带领观鸟爱好者进山前,徐小龙都会不厌其烦地叮嘱对方:“不要抽烟,不要给鸟儿投食,不要大声说话。”每次进山前,他还会准备个塑料袋装垃圾。

作为村里的护林员,徐小龙每月至少巡山15天,砍刀、望远镜、水壶是必需品。很多地方摩托车到不了,他会走路前行,一天下来,至少走10公里。“以前进山背刀,是为了狩猎;现在进山背刀,是为了保护这些动物。”徐小龙笑着说。

干了几年护林员,徐小龙负责的林区没发现过偷猎行为,不过其他村民发现过。2017年12月7日,两名违法嫌疑人潜入石梯捕鸟,有村民将涉案人员扭送到公安机关。

为持续巩固生态修复成果,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石梯村还将保护生态环境内容纳入党员积分管理,同时将生态保护内容写进村规民约。“捕鸟、砍树,发现一起扭送一起;随意开荒,责令恢复,处罚2000元交村民理事会,并上报相关部门;对主动上报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情况的给以200-2000元奖励……”村规民约里的规定很具体。

树上的松鼠。黄国回摄

村民们共同努力下,石梯村生态环境慢慢修复,消失百年的花头鹦鹉、鸟类中的“大熊猫”红腿小隼等珍稀鸟类重回这里筑巢安家,“人鸟相依、天人相谐”的景象则吸引着更多观鸟人慕名而来。石梯村也被观鸟人称为“中国犀鸟谷”和“观鸟圣地”。

记者一行离开时,天终于放晴了,云飘在山里,鸟儿悦耳的叫声此起彼伏。“看,红腿小隼!”远处枝头一只麻雀般大小的鸟,正在抖落翅膀上的雨滴。大家纷纷传递望远镜,只为一睹这只鸟的“芳容”。

接着,一行人又看见一只觅食而归的花冠皱盔犀鸟迅疾地从高空飞向巢中,将捕捉到的食物投喂给小犀鸟,温馨至极。

“不虚此行!”一行人感叹,终于亲身感受到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

此时,山风徐徐,鸟鸣啁啾。目之所及,尽是自然之美。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