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财经

云南税务“守匠心铸品牌·护传承逐未来”系列报道六

税费优惠“加码落地” 助力民族技艺“点石成金”

2021年07月13日14:34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迪庆州税务局走访非遗企业,了解民族服饰销售情况。和丽娟摄
迪庆州税务局走访非遗企业,了解民族服饰销售情况。和丽娟摄

云南迪庆位于云南西北的滇、川、藏三省交界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从横断山脉穿流而过,在中国西南边陲勾勒出一幅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多元文化,让迪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近年来,当地百姓依托传统手工制造技艺,将普通原料“点石成金”,成为创业增收的好渠道,税务部门持续推进税费优惠落地,让民族技艺绽放光彩。

木碗变成“香饽饽”

木碗是藏族木器技艺的代表,游牧时代,木碗轻便耐用,其盛食物不改味、盛开水不会裂、摔地上不会破、不烫手也不冰手的特点深受牧民欢迎。随着时代发展,木碗不仅是当地藏民吃饭喝茶的工具,更成为大家眼中的艺术品,2013年木碗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级非遗传承项目名录。

在被誉为“木碗故乡”的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作为县级木艺传承人的鲁茸益西,家族世世代代从事木制工艺,迄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鲁茸益西一直默默传承并守护着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

“一只木碗从选材到制作成型要经过晾干,做胚,水煮、修整成型、上漆等数十道工艺,一般需要7-10天才能做好。因为工序复杂,收益回报少,现在很多手艺人都不再从事木碗制造了。”鲁茸益西说道。

为了传承和保护这门技艺,鲁茸益西前些年成立了某文化公司,专门从事藏族木制用品的制作和出售。可公司成立不久,他便遇到了难题。“我从小学习木碗制作,没有读过多少书,公司成立后财务人员还没上岗,涉及的税费业务办理真是让自己不知怎么办。”鲁茸益西说起了自己的烦恼。

针对辖区内传统手艺人成立公司后对税费业务了解不到位、申报操作不熟练的情况,税务部门梳理企业名单,对像鲁茸益西一样经营传统手工艺品的企业开展政策宣传和业务辅导,并通过发放涉税申报操作指南和政策应知应享手册,让企业能够掌握涉税业务,及时享受减免政策。

“税务干部利用流利的藏语帮自己梳理企业办税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还给我们带来了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好消息,企业今年受惠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调整,预计能够再享受近万元的税收减免,真是太好了。”鲁茸益西向近期前来企业调研的税务干部说道。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木碗受到越来越多当地百姓和游客的喜爱,鲁茸益西不仅招录更多村民参与木碗产品制造,带动200多人就业,还创新推出了糌粑盒、酥油盒等木质手工品,并经过钻研摸索,恢复了面临失传的土漆技艺,让经久耐用,色泽亮丽的藏民家中木制生活用品重现传统色彩。

傈僳族服饰变文创产品

在迪庆州维西县,作为傈僳族聚居地区,当地有着多彩绚丽的傈僳服饰,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没有产业支撑,丰富的服饰资源难以变成产品优势,很多傈僳族妇女空有一身技艺却过着穷日子,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和发展曾一度陷入困境。

为扶持民族技艺发展,当地政府将针对傈僳族传统服饰纺织、刺绣技艺等多个非遗手艺,设立“非遗工坊”重点产业帮扶项目,采取“非遗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助力非遗技艺保护。

维西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傈僳族传统服饰生产、销售以及傈僳族传统文化文创产品开发的公司,作为“非遗工坊”项目发起者和参与企业,为了让傈僳族服饰技艺走出大山,带动当地手工艺人脱贫致富,该公司负责人李昌平走访近10个乡镇,寻找了5名非遗传承人和20余名会傈僳族传统服饰制作的技艺人,参与傈僳服饰手工制造,并带动当地同乐傈僳族大村40余户建档立卡户增收致富。

谈起20年来公司从一个小型傈僳制衣作坊,发展成为具有完整制衣销售链条的企业,李昌平感慨道:“我们制作傈僳族传统服饰,刚开始受众很小,销量打不开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我一边研究傈僳族服饰文化,创新服装款式,一边四处奔走,拓宽销售市场,在多年努力下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还相继接下了几笔大型演出服定制大单,企业逐渐发展起来。随着近年来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加码,企业更是发展提速。”

据了解,为了推进非遗企业发展,当地税务部门在向企业辅导税费优惠政策,提供服务解答的同时,还针对企业经营情况,从拓展销售渠道、创新产品类型、企业发展思路等方面建言献策,并为企业通过“银税互动”贷来‘资金活水’。“十几年来,企业符合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我们一项也没落过,仅拿这两年来说,企业享受的税收减免便超3万元,从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预计企业今年将享受更大的税收优惠。”李昌平高兴地说道。

在税务部门的“牵线搭桥”和建言献策下,企业不仅与上海工艺职业美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联合设计包括布包、T恤在内的深受广大顾客喜爱的傈僳族文化文创产品,还开始尝试线下线上“双线运营”销售模式,通过文创市集、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产品销售和文化传播共推进。

如今的李昌平,看着厂房里手工艺人忙碌的身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有了政府的产业扶持和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我想我一定能带领傈僳族绣娘姐妹们将傈僳族服饰技艺发扬光大,让深山里的宝贝发出最美的光芒。”(和丽娟、曾超)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