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腾冲文明实践之花在乡村竞相绽放

2021年02月09日12:32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保山腾冲文明实践之花在乡村竞相绽放。
保山腾冲文明实践之花在乡村竞相绽放。

山水蜿蜒、道路平整、绿树成荫、庭院掩映……如今的广大乡村可谓处处是景观,处处蕴文化。一个又一个环境美、产业优、百姓富、民风淳的美丽新家园,是乡村群众共赴文明之约、共建文明之乡、共享文明之果的缩影。

在云南腾冲,各乡村着力解决农村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推动脱贫攻坚、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乡风文明、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提升、移风易俗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香改变乡村

和顺镇

“富贵难传三代,诗书可继百世”。和顺镇历来有“耕读传家、书香传世”的文化传统,六百年来,崇文尚教之风世代相传,人文蔚起,文明实践相伴相生。来自中原及江南各省的和顺先人,具有较高的文事武略素质,将汉文化带到和顺,并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植根。

汉文化的基因,流淌在一代代和顺人的血脉之中,成就了这一诗书礼仪之乡。发展文化和教育,成为一代又一代和顺人的共识。耕读为本,有教无类,私塾、书馆、义学堂等,渐次普及,成就人才甚众。清末民初,和顺人的思想空前活跃,代表新思想、新文化组织的咸新社、崇新会应运而生,1928年,创建了全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儒家文化与外来先进文化的荟萃交融,形成了开明开放、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为和顺注入了文化之魂,数百年的重教兴文,铸造了和顺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培育了和顺人良好的文化素养,为和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近年来,和顺镇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书香改变乡村为主题,整合和顺图书馆、艾思奇纪念馆和侨联、21支文艺队、和顺书画爱好者等文化资源和阵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建设,传统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明改变乡村

中和镇桃树河

桃树河自然村隶属腾冲市中和镇新街社区,现有79户341人。原居住地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后村民自筹资金482万元购置集体土地53亩,并争取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民族团结示范村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920余万元,实施桃树河新村基础设施、民族文化展演中心建设等工程,于2016年底初步建成新家园。

搬迁后的桃树河以建设“和谐文明村寨”为目标,成立以党员、致富带头人、民间艺人、群众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弘扬和传承傈僳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旅游,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抓实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大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邻里互助、扶贫帮困、践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等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家家争当文明户,人人抢当志愿者的文明新风尚。

如今桃树河已经迈入全面小康,一跃成为文明新村,正在沿着乡村振兴道路阔步前进。

固边改变乡村

猴桥镇国门新村

国门新村位于腾冲市猴桥镇,地处国家一级口岸——猴桥口岸,是典型的抵边傈僳族村寨。400多年来,边疆傈僳族群众与全镇各民族一起,在守边、固边、兴边过程中,与外来侵略者顽强斗争,始终驻守在祖国的边疆,成为猴桥世守边隘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猴桥镇立足镇情村情,充分发挥沿边口岸的优势,坚守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以组织强边、开放活边、和谐稳边、富民兴边、文化聚边“五边行动”为抓手,以戍边精神传承民族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全力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村民富裕的国门新村,并于2018年被评为“4A级美丽乡村”,2019年被评为“3A级景区”。

通过建设国门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成立国门新村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活动等,使得村民们自豪感、幸福感大幅提升,“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更加具体,“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真正得到认同,群众的“国门意识、国防意识、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民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扶贫改变乡村

清水乡司莫拉

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有500多年历史,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农户73户299人,“司莫拉”为佤语“幸福的地方”。

十八大以来,清水乡围绕脱贫攻坚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探索开展了“最美庭院”评比、“我们的节日”“巷长制”“200米志愿服务圈”“爱心脱贫超市”等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践行新思想、打造新阵地、实现新作为,使新时代文明实践这个“大舞台”成为脱贫攻坚的“助推器”,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连心桥”。

从抗击疫情到重点项目建设,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人居环境整治到“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在中寨,穿着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的红色马甲的那一群人总是活跃在助力脱贫攻坚,共绘美丽乡村画卷第一线。

产业改变乡村

新华乡

新华乡曾是腾冲市深度贫困乡之一,虽然存在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等问题,但无法掣肘全乡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新华乡围绕脱贫目标,聚焦产业发展,以“多条腿走路”的形式,举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乡村面貌有了巨大改变。

为大力发展产业,巩固好脱贫成果,新华乡持续抓好茶叶和烤烟产业,探索发展猕猴桃和澳洲坚果。新华乡茶叶产业可以说是新华传统的生命产业,现有茶地25000亩,涉及茶农4160户,建档立卡户1400户,全乡茶叶人均收入为1000余元;2019年新华乡烤烟种植面积3714亩,涉及农户366户,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41户,茶叶和烤烟收入成为了农民基本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新华乡周围群山环抱,中间坝子狭长,海拔差异带来了立体气候。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为了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举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2016年新华乡引进了红心猕猴桃特色产业,种植红心猕猴桃3000亩(涉及10个村1086户),通过采用“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不断发展壮大产业,打造产业品牌,打响了以发展特色种植业为引擎的脱贫攻坚战,不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艺术改变乡村

五合乡帕连

五合乡联盟社区帕连村民小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以“美丽五合大讲堂”为宣讲平台,认真实施以“1+1+N”农村末梢治理模式为主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建设,以自治强基,以法治保障、以德治教化,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

在帕连成立妇女小组、老年协会、治保小组、义务调解队、文明理事会、科普服务队6个群众组织,开展相应的志愿服务,各类群众组织在推进村庄建设和治理、提升人居环境、化解矛盾纠纷、推动产业发展、推进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形成“组组行动、户户参与、人人有责”的新时代农村末梢治理格局,傣寨里面干净的巷道、美丽的庭院,人居环境持续向好,共建共享蔚然成风,这一切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在自治法治德治的充分融合里,帕连成为云南腾冲最诗意的网红村,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村民现在坐在家里打开门就可以做生意,旅游业态初步形成,生态宜居、文明祥和、平安和谐、文化繁荣、富裕幸福傣寨逐步形成,帕连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开了步伐。

一直以来,腾冲各乡村深入落实“商量—实行—再商量—再实行”循环往复的群众工作法,用村民自治填补法治德治空白,真正实现变“1个管”为“多人共管”,变“要我管”为“我要管”,构建“组组行动、户户参与、人人有责”的农村治理新格局。现在,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的新时代田园生活,正不断实现新的升级、新的蜕变。(赵黎敏、马继虹)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