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擦亮生态品牌 展现别样精彩

2020年06月11日08:19  来源:云南日报
 

关注

腾冲市

有林地面积47.2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高达73.9%

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

植物种类达992种

鸟类种类达216种

保山市

2019年新列入中国传统村落28个

总数达130个,居全省第一

今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先后20多次报道了保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刊发保山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亮点系列专题报道,并开设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9000万人次,“保山现象”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5月22日,中央和省级各主流媒体再次聚焦保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其中《高黎贡山发现濒危植物种群滇桐31株》《两只野生巨松鼠同框现身保山龙陵》等新闻,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新社、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及各大平台广泛报道。6月2日,光明日报头版推出《消逝的青华海为何又重现了》一文,报道保山市以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建设为突破,抓实城市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中央和省级媒体为何如此青睐保山?这源于近年来保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保山特色的高质量跨越发展和惠民利民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已然成为保山最大的特色、最大的优势、最响亮的品牌。行进在绿水青山之间,今天的保山,已呈现给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别样精彩。

重绘底色,与自然和谐相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何守护好这一方“好山、好水、好生态”,成为保山人不断思考并为之不懈努力的重大课题。

仲夏,保山中心城市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顺着游客步道前行,目光所及之处,古木参天、野石成趣、山花灼灼、碧草萋萋。波光粼粼的青华海,鸟儿翻飞、鱼翔浅底,一幅山水相融的绝美画卷。

青华海地处保山城市中心位置,是保山跃动的“心肺”。据史料记载,保山坝子原为沼泽、湖海、汪洋之地。自明代开始垦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和保山东河不断疏浚,对青华海进行排干垦殖,保山城外万顷碧波的水景也一去不复返,成为当地人心头的一大憾事。

“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保山痛定思痛,决定从源头治起,寻回丢失的绿水青山。

为重新建构融城市、生态、传统文化于一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城市生态空间新格局,提升保山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从2016年初开始,保山市融合“山、水、田、园、城”等要素,按照生态绿色园林文明城市的理念统筹规划,全面实施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建设,努力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踩下粗放式发展的“刹车”,加足绿色发展的“油门”,保山从此驶上高质量跨越发展快车道。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一个集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共5个功能分区块为一体的湿地公园已初具规模。2016年,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已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西湖于2016年元旦建成开放,东湖于2018年5月建成开放。

如今的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内植物种类由2016年的480种增加到992种,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的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管理中心主任林磊介绍:“近一年来,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种类增长十分明显,从2016年的172种增加到了现在的216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19种。另外还有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极度濒危的2种、濒危的有1种、易危的有2种、近危的有7种。”

在保山,美丽的鸟儿已经成为好生态的“代言人”。来自安徽籍的观鸟爱好者温跃东表示:“在保山一年四季都有鸟拍。因为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住在这个地方,心里有一种特别的感动。”

坚持本色,让产业焕发新生

仲夏,隆阳区水寨乡海棠洼社区满目青绿。整个社区不到12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有1.6万亩被厚厚的人工林所覆盖。数场雨水冲刷过后,从山上流经社区的溪流依旧清澈见底。近90%森林覆盖率,让之前只能种苦荞、洋芋的穷山沟变成了金山银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寨乡拉开了艰苦的植树造林的序幕。海棠洼社区总支书记杨春永依稀记得,严重缺水的水寨乡,只能在雨季种植果松,“人背马驮,栽下一株株小树苗,就这样一直种到现在,才有了今天的绿水青山。”杨春永说,森林的来之不易以及它带来的巨大收益,让现在的海棠洼村民只想种树而不会砍树。

2019年,全市新列入中国传统村落28个,总数达130个,居全省第一。与此同时,2019年保山市还有23个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

“以前为了谋生,我们都会上山砍树,现在不一样了,树是我们的宝。”隆阳区潞江镇百花岭村汉龙村民小组长杨志学坦言,过去村民入山砍伐、采摘、打猎,靠山吃山成了再寻常不过的事,滥砍滥伐使百花岭生态遭到破坏。

1995年12月8日,“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挂牌成立后,经过几年的艰苦动员,村民渐渐理解了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如今协会成员由成立时的52名发展到320余名,每个村都会有1到2名村民作为协会成员,自觉承担起保护生态的责任。

2009年,百花岭村民建起了第一个鸟塘,为外来拍鸟爱好者提供观鸟服务。目前,百花岭已经有20余个鸟塘。随着外来拍鸟的人数不断增多,村民们增建鸟塘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观鸟产业,形成了“背包、鸟导、送饭服务、销售、物流”等一系列的旅游服务。目前,度假区百花岭有鸟导100多名,农家客栈21户,可同时接纳游客700多人。

鸟多了,观鸟人来了,百花岭村民们不仅带领游客观鸟、拍鸟,还有村民做起自然教育,路越走越宽。

素有“极边第一城”之称的腾冲市,有林地面积4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73.9%。6月5日,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名单出炉,其中在以县为单位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名单中,腾冲市光荣上榜。

2016年以来,腾冲市推行了三个森林康养试点基地。2018年,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腾冲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并出台了《腾冲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把森林康养产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加以推广。目前,全市开发了生态康养类、医养科技类、中医药养生类、养老类、自然教育类、户外运动类、农林种植养殖类、农林加工类八大类康养项目。

而在滇西雨屏龙陵县,围绕“做大做强生态石斛产业、绿色扶贫助群众长受益”的发展思路,把石斛特色生态产业作为全县山区群众的一项重点脱贫攻坚产业来推进,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近年来,保山市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的情况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连续三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均为“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直指永续发展;这条路承载民生关切;这条路迸发群众智慧。如今,这一科学论断已经在保山大地呈现出神形兼备、丰盈充实的全域化格局。

记者手记

把山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从波光粼粼的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到充满原生态气息的腾冲司莫拉佤族村,再到隆阳区百花岭村的“观鸟产业”,目光所及的保山大地,就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田园画。这样的盛景,得益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护好生态到用好生态,保山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引得世界各地观鸟爱好者前来、引得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频繁关注、引得许多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兴业……保山唤醒沉睡资本,实现绿色发展,不断拓宽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将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使昔日的“后进生”如今成了绿色发展的“模范生”。

正如云南大学生态学特聘教授段昌群在《光明日报》刊发专家点评文章时所指出的那样:保山市在人与自然的焦灼对峙中痛下决心,用眼前的经济换长远的生态,大手笔打造青华海湿地,不仅为当地城市质量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构建了支撑资源,而且赢得了珍稀鸟类回归,更为未来发展增添了生态底气,使一度平庸的保山回归到高质自然的“永昌”。这是云南山间盆地城市发展的智慧之举,是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践行“两山理论”的成功之作。

保山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就是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和基础。只要我们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久久为功,全省各地的山水资源优势就一定能转化为乡村振兴、城乡协同的绿色发展优势。(李建国)

(责编:徐前、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