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江城:锤炼干部作风推动高质量脱贫

2020年03月30日15:33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群众有困难就找村里的党员先锋队,农家杀猪饭也会请驻村的扶贫干部。”春回大地,走进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携手攻坚深度贫困,建起了宜居的村寨、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凝聚起致富的信心,从过去“干部干、群众看”到现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块边境热土正焕发勃勃生机。

面对脱贫攻坚大考,江城县广大党员干部沉到一线、干在难处,把各项脱贫政策和帮扶举措抓细抓实抓落地,锤炼了过硬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的真心点赞,危房改造全部清零、硬化路修到家门口、增收产业实现全覆盖……用一项项经得起检验的脱贫实绩,交出深度贫困地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高分答卷。

干在难处,攻克最难啃硬骨头

美丽边寨,静谧宜居。在江城县整董镇曼滩村民小组信步漫游,最直观的感受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脱贫攻坚启动村庄建设以来,不仅村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而且传统特色村寨风貌还完整保留,既留住乡愁,又实现安居,傣家传统文化更增添别样风情。这也拓宽了乡村旅游新路子,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傣家生活方式。

曼滩村民小组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整个村落保持了古老的傣家干栏式吊脚楼建筑风格。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由于建筑年代久远,这些民居经过鉴定大多属于C、D级危房。既要不打折扣实现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目标,又要保护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景观,驻村扶贫工作队面临着一场不小的考验。

聚焦难点、精准发力,在啃“硬骨头”上显担当。驻村工作队迎难而上,坚持问题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民房改造方案做细做实,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施策。“老式傣族民居的层高偏矮,居住体验较差”“过去吊脚楼在二楼居住区保留厨房生火做饭,功能布局不尽合理”……从厨房、卫生间改造,到房屋风貌保持、公共设施配套,驻村工作队列出问题清单一一销号,傣家村落留住了,人居环境提升了。目前,全县共保留这样的传统村落民居共600余栋。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是普遍面临的“老大难”,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江城县打出了“产业+搬迁+就业”的脱贫“组合拳”,真正实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江城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768户茶园管护工人感受最深,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曾经的临时工棚变成了一栋栋安居房,这些漂泊异乡多年的茶叶产业工人们有了新家园,饭碗端得更稳了。目前,江城县共有产业基地面积110万亩,有1798户7058名贫困群众从事橡胶、茶叶等产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压实责任、担当作为,江城县着力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县9700户37876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33.88%降至0.95%,全面提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

决战脱贫攻坚,党员干部是关键

江城县坚持尽锐出战,在一线汇集精锐队伍。该县选派了7名县处级领导分别任7个乡(镇)的脱贫攻坚第一指挥长,43名县处级领导挂乡包村,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6个非贫困村第一书记、第一指挥长选派覆盖率达100%,全县选派1014名党员、干部深入一线驻村、驻组。2019年,增派了274名村级项目推进工作队员和196名驻组工作队员,保证全县548个村民小组都有一名干部驻点。

驻村干部全身心投入,汇聚脱贫力量和信心,全县各级驻村扶贫队员与村组党员齐心协力服务乡亲,推动乡村发展。

驻组工作队员付红秋是一名预备党员,2019年10月,从县档案局派驻曲水镇拉珠村碌摸冲村民小组。村里哪里有困难她就出现在哪里,白天带领群众搞生产发展,晚上与群众交心谈心,谋发展之策。没多长时间,她和村民就像一家人。她结对帮扶的挂钩户中有一位残疾老人,她每次去都会给老人带一些生活用品和衣物等,还买了轮椅给老人,主动帮她洗衣服。每次都有说不完的知心话,老人逢人便夸“这个姑娘好,和我的亲姑娘一样亲,我们就像是一家人”。

通过树立鲜明导向,在一线选拔任用干部,激励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担当有为。2018年以来,脱贫攻坚一线提拔任用干部17人,占全县提拔人数的42%。同时加强督查落实,在一线锻造过硬作风。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责任体系,加大对驻村工作队的督查力度。2019年,对脱贫攻坚工作落实不力、生活纪律要求不严、干部队伍建设抓不到位的15名乡(镇)及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提醒谈话。

“江城县竭力在脱贫攻坚一线汇集精锐,把脱贫攻坚一线当作转变作风、检验干部、锤炼品格、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大熔炉,激励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守初心、担使命。”江城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许文东说,干群携手“拔穷根”,干群关系更亲了。

携手奋斗,不漏一人不落一户

在边疆,党员干部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掉队。江城县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奋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基础。

瑶族是直过民族,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全县共有1131户498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809户3758人。江城县聚焦“直过民族”精准脱贫,安置点采取统规统建方式建设,打造集“瑶族文化传承、乡村民俗旅游、民族团结示范功能”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基地。

如今干田团墩村民小组,崭新楼房规划整齐、绿化美化初显成效,房屋宽敞明亮、道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通水、通电、通电视。走进安置新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一幅幅美丽生动的“文化墙”十分醒目。

“自己没花一分钱就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搬到这里的群众几乎都是拎包入住。”去年8月,村民们集中搬入新居,李美春一家有六口人,按照人均2.6万元的补助标准,政府为她家建起了一栋120平方米的两层新房。走进客厅,窗明几净,孩子们正在看电视,电视柜、沙发、饮水机等一应俱全,“住新房子,过好日子,在搬进新家时自己凑了8000元买了崭新的家具,就是要今后的生活有个新面貌。”李美春说,她的愿望也是大伙的新年愿望。

江城县坚持脱贫攻坚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统筹推进、协同落实,以“基层党建+民族文化”“基层党建+民族团结”“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的模式探索基层党建、民族工作与脱贫攻坚“三推进”新路子,在边境线上开创了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攻坚克难促脱贫的良好局面,绘就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互帮互助同发展,边境一线繁荣、稳定、和谐的美丽画卷。(张国营、粟利)

(责编:薛丹、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