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走进的这座乡村图书馆 有92年的历史

【查看原图】

和顺图书馆正门 人民网薛丹摄

人民网腾冲1月20日电(叶传增、徐元锋、程浩、薛丹)建馆92年、藏书10万多册,其中古籍和珍本1万多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熊庆来、胡适、李石曾等文化大家为其题字……隐匿于边陲小城腾冲市的这座乡村图书馆,竟有如此丰富的馆藏。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走进了这座全国藏书最多的乡村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会员寸馥清等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谈起和顺图书馆的历史,第五任馆长寸茂鸿如数家珍。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总书记考察调研和顺古镇期间,寸茂鸿全程陪同讲解。

云南大学第四任校长熊庆来为和顺图书馆题词“民智泉源” 人民网薛丹摄

一个乡村,缘何要建起一座图书馆,这要从和顺的历史说起。

和顺乡是我国历史上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早在明朝,为谋求生计,勤劳勇敢的和顺人沿着古道前往缅甸经商。数百年里,“走夷方”的艰难历程让和顺人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文化和教养才能为子孙提供更多进取与开拓的机会。于是,事业有成的旅缅华侨纷纷捐资助学,由此诞生了和顺图书馆和益群中学等文化教育事业。

“村民把牛羊放到山上吃草,卷起裤腿跑来图书馆看书。”可以说,和顺人爱读书,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性别。

张生龙在图书馆读报 人民网薛丹摄

79岁的和顺居民张生龙,从小学时代就开始到图书馆看书,对于《少年文艺》、《红领巾》、《中国少年报》等书报杂志,老人娓娓道来。“年轻时务完农,把蓑衣帽子往家里一放,就来看书。”虽然现在老了腿脚不便,但张生龙平时只要有空,还是会来图书馆坐坐。拥有70年“书龄”的他已是这座图书馆最忠实的读者,管理员给他开通了“VIP”通道,不用办借书卡也能借阅书籍。

和顺图书馆还珍藏着两堂“最后一课”的故事。1927年4月30日下午,著名滇西教育家李景山先生在腾冲和顺高小学校上课,他一边画吉林省的地图,一边讲帝国主义欺凌中国的历史。当讲到东北被列强抢占的丑恶行径时,他激动不已,突然倒下,5小时后愤然离世。为了纪念景山先生,学生们把他当时在黑板上勾画的东北简图和板书原状做成雕刻,“因刊之,以志不忘”。

 和顺图书馆一楼公共阅览室 人民网薛丹摄

另一堂“最后一课”发生在1942年5月8日,时任第三任和顺图书馆馆长,兼益群中学校长的寸树声得知战火已离和顺不足四十里,决定停课。面对集合在礼堂,面色凝重的学生,他发表了最后一段演讲。

“时局的情形你们都已知道了,我们以为不能来腾冲的敌人已经只离我们三四十里了。我恨我们没有自己的力量,恨我不能保护你们,领导你们!学校从今天起只有停课。平常对你们说的话希望你们不要忘记,你们要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炼毅力,在斗争里发展力量。我相信每一个黄帝的子孙是不甘心当顺民的,是不甘心当奴隶的!”

 和顺图书馆的借阅登记册 人民日报记者叶传增摄

寸树声便是寸茂鸿的祖父。在寸茂鸿看来,先辈们留给和顺最大的精神财富,便是代代相传的爱国爱乡情怀。

如今的和顺图书馆,纸质书籍的借阅量每年高达4万多册。随着和顺古镇进行旅游开发,为了满足游客的阅读需求,图书馆还建立了移动电子阅览平台,将馆藏资源免费共享,每年的下载次数高达5万余次。

举办“和顺讲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层借阅点开到社区、学校和机关单位门口……除了借阅功能,近年来和顺图书馆的公益服务功能也日益凸显。和顺图书馆已然成为和顺人民的文化家园,传递着绵绵不断的精神力量。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2020年01月20日20:02
分享到:
(责编:朱红霞、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