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香糖能開椰子 以柔克剛是真的

【長知識】
最近,有人在網上展示自己如何用沒嚼過的口香糖砸開了椰子殼。很難想象,這麼硬的椰子殼,竟然被軟軟的口香糖“擊破”了!
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網友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口香糖屬於非牛頓流體
在解釋“口香糖砸開椰子殼”的原因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種特殊的物質——非牛頓流體(Non-Newtonian fluid)。
非牛頓流體,在物理學定義上,指不滿足牛頓黏性實驗定律、剪切力和剪應變率為非線性關系的流體,在不同受力條件下會呈現出固體或液體的特質。
非牛頓流體的類別有很多,主要可以分為純黏性非牛頓流體和黏彈性非牛頓流體。生活中常見的雞蛋蛋清、口香糖、血液等,都具有非牛頓流體的特征。
在各種生活小實驗中,大家常用的非牛頓流體通常是純黏性非牛頓流體中的兩類——分別是剪切增稠流體和剪切變稀流體。上面提到的砸開椰子殼的口香糖,就是其中的剪切增稠流體,我們接下來就詳細說說它。
剪切增稠流體:吃軟不吃硬
剪切增稠(shear thickening),是指剪切速率或者剪應力增加到某一個數值時,液體中形成了新的結構,引起了阻力的增加,導致液體的表觀黏度增大,同時伴隨著體積脹大的現象。
一般情況下剪切增稠流體呈現出稀軟的狀態,當受到外部剪切力時,如撞擊等猛烈刺激,流體內部的分子間應力就會變大,外在表現為黏度升高,質感就會變得堅硬,也就是俗稱的“遇強則強”“吃軟不吃硬”。
而口香糖之所以能砸開椰子殼,就是因為口香糖中含有的膠基成分正屬於這種剪切增稠流體﹔如果輕柔地按壓口香糖,會感覺到它的觸感很黏軟,但要是快速打擊,口香糖就會瞬間變硬,加上用力向下砸椰子時沖擊帶來的反作用力,分分鐘刺穿椰子殼也就不足為奇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輕易地制作出一種剪切增稠流體,比如用玉米澱粉和水混合之后形成的水澱粉。
用勺子攪拌這種水澱粉,你就會發現,隨著攪拌速度的增加,攪拌難度也在增大。當攪拌到一定程度時,你用勺子使勁、快速戳水澱粉的表面,可能無法戳動﹔但若把勺子放在水澱粉表面,它卻會慢慢下沉。
剪切增稠流體的實際應用很廣泛。在科研領域,已有利用這一流體特質制作的液體防彈衣,比起普通的纖維防彈衣,它穿起來更加舒適、防彈效果也更好。
剪切變稀流體:吃硬不吃軟
與剪切增稠流體相反,剪切變稀流體(剪切稀化,shear thinning)則是指流體的黏度隨剪應變率的增加而減小,也就是“遇強則弱”“吃硬不吃軟”。
一般情況下,在沒有受到剪切力時,它們呈現出黏稠的狀態,如果對其施加足夠大的剪切力,如快速攪拌,流體就會變稀。
舉例來說,我們常用的番茄醬,就是剪切變稀流體的一種。用完的番茄醬瓶瓶底常會有一層番茄醬,輕輕倒置無法將剩余醬汁流出,但當我們敲擊瓶底或大力甩瓶身后,番茄醬就能流出。
沼澤也是一種剪切變稀流體,當人們陷入沼澤時,如果快速掙扎,反而會讓沼澤變稀,進而加快人體下陷速度。所以我們看到一些求生指南告訴大家,一旦陷入沼澤,不要用力掙扎而是要盡量展開四肢延緩下沉的速度。這一求生要領,大家一定要切記。
嚼過的口香糖或失去“神力”
回到“口香糖砸開椰子殼”的問題,如果是用嚼過的口香糖,還能砸開椰子殼嗎?
這個問題就要從口香糖的成分說起了。口香糖的主要成分是糖和酯膠基質,嚼過的口香糖裡,糖分被人體吸收,糖分變少、水分變多,這導致其結構發生改變,其非牛頓流體的屬性也隨之消失了。
相比未嚼過的口香糖,嚼過的口香糖剪切增稠效果較差,自然也就失去了“神力”,砸椰子殼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從網上的“口香糖砸椰子殼”看:一是口香糖應捏成錐體狀,最好大一些﹔二是砸的時候要穩、准、狠,這樣成功概率會比較大。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在堅固可靠的容器裡面砸,不然砸下去之后雖然成功破開了椰子殼,但裡面的椰汁可能就全都流走了。(來源: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