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康養

冷臉面對孩子的失敗,是“挫折教育”嗎

2021年12月31日08:3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冷臉面對孩子的失敗,是“挫折教育”嗎

  高三剛開學時,一位班主任說班上女生小琴哭著來找她,想約心理老師咨詢,於是我和小琴當天在咨詢室面談。

  我開門見山地問小琴:“聽班主任說你今天情緒不好,怎麼回事呢?”

  我話音剛落,小琴的眼淚開始掉下來,我遞過紙巾,她一邊擦眼淚一邊說:“有以前的問題,最近也有一些小事。”

  小琴開始斷斷續續地訴說。升上高三后,小琴感到學業越來越緊張,偏偏人際關系不順心,不是舍友在背后傳謠言,就是感覺相處還不錯的同學發朋友圈暗諷她。前兩天,有個同學又吐槽小琴的班干部工作沒做好,她被氣哭了:“明明我什麼都沒做,為什麼這些人就是針對我?”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小琴窩在沙發裡,雙眼紅腫,滿臉淚痕,雖然在“控訴”,說話卻輕聲細語。

  我說:“感覺你有很多被誤解的委屈。的確,在生活中我們很難保証大家都明白自己、喜歡自己。”

  小琴說:“我最擔心的是老師也誤解我,批評我。”她頓了頓,“當然,同學和老師最后知道真相后,她們也會來安慰我。但我心裡還是過不去,因為那個同學可能會告訴別人,就有其他不了解我的人傳我的謠言。”

  我說:“會不會有這種情況,因為現在是高三,大家的注意力主要在學習上,事情並不會發展得那麼糟糕……”

  “那以后呢?”小琴糾結著后果,反問我。

  我說:“聽你的敘述,我有一種感覺,你似乎容易想到未來的、暫時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並且覺得事情一定比較糟糕……”

  雖然小琴反復糾結的是和同學之間的人際困擾,但這種和同伴的交往模式,是不是早就有跡可循呢?我問道:“會不會有這種可能,那位誤解你的同學,可能並不真正了解這件事的過程。之前你生活中也有類似的事發生過嗎,讓你有同樣的擔心?”

  “對,以前也有。”小琴說道,在自己很小的時候,爸媽曾經鬧離婚。她那時非常擔心,總認為“如果我表現得好一點,他們就不離了”。“后來他們老是吵架,還問我怎麼看,我就說‘離就離’,他們又生氣了,說我不孝順……”小琴講起往事,語速慢了,聲音也更低了。

  我問:“那時候你太小,肯定覺得很無助吧?”

  “是的。我晚上難過的時候,就抱著我的一條毛巾。后來它很舊了,我就換毛巾。”小琴迅速而簡短地說道。

  聽到這裡,我不由得想起心理學家哈洛的恆河猴實驗——相較於放置了奶瓶、鐵做的猴子媽媽,小猴子更喜歡沒有奶瓶、布做的媽媽,在“鐵媽媽”那裡喝完奶就會回趴在“布媽媽”身上。小琴似乎把這個毛巾當成了“布媽媽”,享受抱著它的感覺,很留戀毛巾溫暖而柔軟的觸感。

  那小琴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呢?在小琴的敘述裡,小琴媽媽總是教育她要堅強,認為哭是脆弱的表現,遇到問題要自己調整、自己解決。對孩子態度理性且期望高的媽媽,往往會讓人感覺疏離冰冷,難怪小琴需要毛巾這樣的“布媽媽”。

  我問小琴:“你需要老師找你爸媽聊聊嗎?”

  “沒用的。”她苦笑著說。

  雖然這是我第一次和小琴面談,但我記得曾經看過她寫的作文,筆觸細膩而溫暖。我說道:“你容易被小事觸動,會在意不開心的小事,也會發現溫暖的瞬間。你或許性格敏感,隨著閱歷的增加,當遇到你覺得信任、安全的人,會慢慢改變,但這需要時間。”

  我和小琴又討論了一些處理人際關系和情緒困擾的方法,雖然她離開時臉上神情明朗了很多,但我知道,對她的干預才剛剛開始。

  我很快通過班主任聯系到了小琴的父母,在小琴曾坐過的沙發上,第二天坐的是她的父母。

  小琴的母親最近也正想聯系班主任,因為她無意間看到孩子的日記,寫的都是她小時候與父母相處的點滴,事情已經過去很久,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悲傷卻依舊濃烈。媽媽很困惑,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我感到很慶幸,正好小琴的母親也有求助的意願。

  對於毛巾,小琴的父母一直很困惑:毛巾明明很破舊了,小琴卻連天氣很熱時也要抱著。我補充了他們所不知道的毛巾的象征意義:毛巾像小猴子的布媽媽一樣,擁有柔軟的觸感,是孩子的安全基地、治愈港灣。

  小琴父母出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他們會覺得:現在父母已經給孩子創造了優越的生活環境,孩子發奮學習是應該的﹔甚至父母故意會制造一些機會,實行“挫折教育”,故意冷臉面對孩子的失敗。但滿足了物質需求的孩子,對愛、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要投注了更多期待。同學之間激烈的學業競爭讓他們焦慮,當遭遇失敗滋味、情緒低落時,父母的冷言冷語讓他們對自己更加否定。“充滿愛意”的“挫折教育”澆滅他們的熱情,讓他們不敢再出發面對挑戰。

  小琴母親開始意識到:曾經希望女兒堅強,故意對女兒態度強硬,反而讓缺少愛護的女兒更加脆弱。經過探討,小琴的父母知道了以愛之名控制孩子,是揠苗助長。他們同意多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一直沉默的父親也願意試著用擁抱、摸摸頭等肢體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愛與肯定。

  我還給他們和小琴一樣的建議:愛自己。找到愛自己的途徑,可以是找知己傾訴,把工作、伴侶等引發的負面情緒,通過自己適合的方式排解之后,再回家面對孩子。自己狀態好了,才能把力量傳遞給孩子。

  后來,我和班主任依然和她父母保持聯絡,默默地關注著小琴,得知小琴的笑容變多了,和同學的溝通也順暢了。

  家庭是一個整體系統,當家庭中的一方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其他人的狀態也會改變。當小琴父母有意願並積極作出嘗試,有愛的家庭就會慢慢地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表達愛,積極的能量會在家庭成員之間流轉。(黃彬彬)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