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康養

微笑抑郁:你的焦灼是否藏在完美笑容中

2021年12月31日08:3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微笑抑郁:你的焦灼是否藏在完美笑容中

表面上看,他們是眾人眼中的開心果,和所有人關系良好,其實內心深處非常脆弱和低自尊,眼睛永遠盯向外界對自己的期望。

---------------

面對外界強顏歡笑、強抗壓力、刻意掩蓋自己情緒,然而內心孤獨、抑郁或焦慮,卻不願向周圍人傾訴,隻想努力呈現出“完美”的自己……在日益加速的當代社會,總有一些年輕人習慣用微笑掩蓋內心的痛苦和焦灼,殊不知,抑郁的導火索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埋下。

今年9月,發表於《柳葉刀》的《中國抑郁障礙患病率及衛生服務利用的流行病學現況研究》顯示,我國成人抑郁障礙終身患病率為6.8%,過去12月中被診斷為抑郁障礙的患者,僅有9.5%曾經接受過治療。其中,“微笑型抑郁”作為特殊類型抑郁症之一,不易被察覺,危險性比普通抑郁症更高。

不同於郁郁寡歡、喪失活力的抑郁症患者,這些隱形病人每日以微笑示人,融入忙碌的人群。但在笑容的背后,他們正艱辛地跋涉於黑暗之中,作出不為人知的抗爭。

微笑與眼淚的“冰火兩重天”

如果不是因為睡眠問題偶然檢查了精神心理科,小憶不會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和“抑郁症”三個字挂鉤,“我每天都很樂觀,生活也很積極,怎麼就抑郁了?”

“醫生說,抑郁症有很多表現類型,雖然我表面看上去一切正常,卻屬於‘微笑型抑郁症’。”小憶從小到大都很要強,但正是這一份理性、自控,讓她在面對壓力時,一直維持著表面的平靜。“白天,我可以對自己說我很好,便真的以為自己很好”。

“自打學會了微笑,表情和心情就再也沒有關系。”在醫學領域,“微笑抑郁”並不是一種精神疾病的診斷類別,而是“非典型”抑郁症患者對病情的反應模式。臨床心理學家Rita Labeaune將其形容為“在他人面前表現得很開心,內在卻承受著抑郁的症狀”,如同戴著一張微笑面具。

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中心14病區主任劉競形容,微笑抑郁症患者的狀態如同“冰火兩重天”。表面上看是眾人眼中的開心果,陽光開朗,和所有人維持好的關系,其實內心深處非常脆弱和低自尊,沒有流出的眼淚在身體裡“凝固成冰塊”,旁人甚至自己都難以看透。

“他們對於自身情感往往呈現出忽視或壓抑的狀態,眼睛永遠盯向外界對自己的期望。但是他自己想要什麼、渴望什麼,其實是完全看不到的。”劉競指出,一個人如果長期被忽視,就會很委屈,當委屈不能呈現出來,便容易到達某個瀕臨崩潰的臨界點。

“微笑抑郁症隱匿性很強。”心理治療師Jack Anderson強調,“微笑抑郁者比典型抑郁者的不確定性高很多,當他們微笑著感謝你的幫助,說自己有所好轉的同時,可能已經在心中決定要自殺了,這才是危險之處。”

他們為何戴上微笑的面具

在都市劇《我在他鄉挺好的》中,胡晶晶在朋友眼中是個向日葵般熱烈的女孩:工作積極、為人仗義,在面臨失業和債務的多重壓力下,依舊把苦澀掩埋在心底,笑著回復別人的生日祝福。但這麼一個元氣滿滿的女孩,卻選擇在生日那天從天橋縱身一躍,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面對負面情緒時,為何這些年輕人選擇隱藏而非發泄?劉競說,曾有一名確診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因為自殺未遂,有嚴重自殺風險,來接受心理治療。接診時患者面帶微笑,態度謙和,坐下后身體前傾,他跟醫生說的第一句話是:“您看需要我做什麼,我一定全力配合。”

在后續治療的過程中,劉競發現,這位病人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別人開心我就開心”。跟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他往往會先揣測“別人期待我做什麼”,再以那樣的方式去表達和呈現自己。“和別人有非常好的互動,是大家眼裡的開心果,但實際上,他的內心非常痛苦,因為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他內心裡有無數個“應該”,比如:我應該待人和氣、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應該永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絕對不能哭……諸如此類的想法,往往源於這類患者的低自尊。

為何會如此?劉競認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小時候在父母或重要他人的養育和照顧之中,他沒有被好好地愛過,沒有被無條件地接納過。“他們可能在情感上被忽視,內心逐漸產生更多自我的否認,他們渴望‘被看見’,被認可。在行為模式上就會非常努力,証明自己有能力、比別人強,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他人的積極關注。當他們努力在外界維護自己強有力的形象,弱的那一面便會極力被壓抑、被否認,無法浮出水面。”

與此同時,當他們總是呈現“強大”的狀態時,周圍人會誤以為他們的確有力量,可以處理好一切,不需要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劉競表示,長此以往,他們更容易感受到被忽視,更加委屈和無助,覺得確實沒有人真正在意自己。

“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情緒表達相對內斂,會希望迎合他人的期望,獲得別人對自己的認可。人們關注的未必是當下生活與自我感受,而是別人的期望。”

除了自身對情緒的忽視,還有一個可能原因是“述情障礙”。有人由於童年期的不良經歷,缺乏對自己情緒的覺察和識別,無法具體、清晰地表達情緒。“這或許與早期的經歷有關,比如父母從來沒有看見孩子的情緒,也沒有給他們表達情緒的機會,或者父母也很隱忍,從不表達自己的情緒。”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曾指出,阻斷求助渠道后,人會變得很脆弱,產生心理危機的風險也會增大。當真實情緒的表達變得艱難,職場壓力、關系困境等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尋找情緒的出口

在現代社會的壓力下,很多年輕人出於工作、禮節,或者責任、尊嚴的需要,用表面的微笑來掩蓋自己的真實感受。殊不知,這一看似“強大”的方式,在無形之中給心套上了一層枷鎖,逐漸演化為情緒的抑郁。

如何尋找出口?針對微笑型抑郁的患者,劉競建議接受系統的心理治療。如果條件尚不足,可以嘗試自助,增加內在的自我探索,嘗試做正念和自我關懷練習。

在結束一天匆忙的工作之后,留出片刻的時間,什麼都不做,全身心地和自己獨處,問問自己:嗨,你今天過得怎麼樣?開心嗎?留意情緒的波動,想想自己有沒有什麼時候感到沮喪、難過或者憤怒。

“比如,領導批評你了,他可能會在某件事情上否定你,那你如何看待自己呢?當別人否定你時,你認同他們的否定嗎?還是內心有對自己相對穩定的評價?這時候,不進行過多的自我指責,而應該用善意的目光看待自己,把自我批評、自我苛責轉化為自我關懷。”

除此之外,周圍人的關心和識別十分重要。劉競表示,微笑抑郁的人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之中,如同被鐵鏈捆住。如何撕下自己微笑的面紗、呈現真實的樣子並主動尋求幫助,對他們而言更需要勇氣。

因此,“當發現周圍朋友狀態不對,可以試著通過自己的負面體驗,幫助他們說出自己的情緒,讓他們感受到,表達一些負面情緒並不是羞恥的。”劉競說。

當我們強顏歡笑,展現出很Social的微笑時,要注意覺察自己笑臉背后還有什麼樣的情緒。“對於微笑型抑郁的患者而言,笑容背后,深層次的情緒可能是悲傷、無力,甚至迷茫或絕望。”劉競指出,每個人都渴望被他人看見和認可,但最重要的事情,是你能否真正看見自己。

“自我關懷像是一束光,隨時照到內心深處,讓你看到自己。”(余冰玥)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