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石林風景名勝區——
以旅為媒 譜寫民族團結交融新篇章
石林千峰立,團結萬象新。
清晨的陽光洒在奇峰羅列的雲南石林勝景,第一批游客已在“民族團結之門”前駐足拍照。來自廣東的陳女士一家在阿詩瑪化身石前仔細聆聽講解,孩子輕輕觸摸岩壁。“沒想到自然風光背后藏著這麼深的文化底蘊,”陳女士感嘆,“孩子在這裡既增長了知識,又對中華文化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這是游客在石林風景名勝區很普通的一天,也是景區通過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縮影。作為集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石林正以旅為媒,以景鑄魂,讓民族團結之花在這片喀斯特地貌上絢爛綻放。

民族團結之門。
融入新內涵
自然與文化交相輝映
“我們注重挖掘旅游資源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義,把中華文化融入景區游覽全過程。”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黨委專職副書記沈碧芸介紹。
石林勝景甲天下,文化交融潤無聲。在石林風景名勝區,31處摩崖題刻並非是冰冷的石頭,而是鮮活的歷史見証。講解員楊貴華站在“南天砥柱”題刻前,向游客們講述著背后的故事:“這四個字不僅贊美了石林的壯觀,更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品格。”她巧妙地將中華書法、傳統文化風俗、紅色革命故事融入講解,游客們在欣賞自然奇觀的同時,也了解了中華歷史的演繹與燦爛文化的傳承。
近年來,石林風景名勝區精心打造了十余條紅色文化與地質科普景點組成的研學線路,“書本知識”與“實地感知”在這裡深度融合,石林風景名勝區成了廣受省內外廣大師生歡迎的“行走的課堂”。
景區匠心打造了“民族團結之門”、民族團結進步成果展示走廊等文化景觀。這些引人注目的景觀小品前,各地游客接踵打卡拍照,通過社交媒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細雨潤物般,得到更廣泛傳播。

石林摩崖題刻。
融入新載體
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窗口
在石林風景名勝區,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是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實現的。
“我們正在實施講解員素質技能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創新‘3+12+X’培訓模式。”沈碧芸介紹,該方案包括講解員素質技能提升、線路講解詞優化提升、管理服務提升三大行動,並與時俱進融入“旅游+X”新業態內容,實現每年12個月,月月有培訓計劃。
楊貴華是這一培訓體系的受益者。作為景區的星級講解員,她深刻感悟到自己的工作不只是簡單的風景介紹:“我們現在更注重‘融’的導向,把紅色革命文化、中華題刻書法文化、優秀民風民俗等有機融入講解中,讓游客在‘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故事,已成為我們評選星級講解員的重要指標。”
石林風景名勝區在游客接待中心建設了阿詩瑪文化展廳、旅游黨建成果展廳、民族團結進步成果展示走廊等,並在景區各處張貼懸挂表達中華文化特征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圖片,不斷深化“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主題。同時,景區推進的“阿詩瑪的朋友圈”項目更是創意十足。197個文創單品,將中華優秀文化符號嵌入旅游服務的各個方面,讓景區這些美麗的傳說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記憶。
“我們要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景區工作人員蘇小康指著活動計劃表介紹,景區打造了“濃情端午,棕享石林”“愛在金秋石林,相約乃古花海”“七夕石林,為愛奔跑”等特色民俗活動。火把節期間,各族群眾手拉手跳起大三弦舞,歡聲笑語回蕩在石峰之間。
更令人感動的是,景區周邊彝族村寨的18支優秀文藝隊伍定期到景區進行原生態群眾性民族文化展演,以實際行動踐行“唱深情的迎客歌留游客、跳歡快的大三弦舞招游客、亮絢麗的民族手工藝品引游客,玩民族體育項目攬游客”,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隨旅游活動潤物細無聲地植入游客心中。
融入新模式
構建團結和諧共同富裕新機制
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僅要實現經濟層面的共享,也要注重文化層面的融合。石林景區積極探索景村聯動互嵌式發展模式,構建共建共治、共創共享、共同富裕的民族團結和諧進步機制。
“我們堅持‘空間互應、資源互享、要素互補、利益互顯’,建立保護區村組集體經濟扶持和保護區困難群眾生產生活補助制度,以及富余勞動力在景區優先用工等機制。”蘇小康介紹,近年來景區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1200余人。
如今,石林的發展成果正實實在在地惠及各族群眾。通過建立旅游反哺“三農”的機制,旅游業已成為拉動就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引擎。這些舉措不僅讓發展紅利觸手可及,更在潛移默化中凝聚起“石林是我家,我要用心保護她﹔游客來我家,我要用心服務她”的共同理念,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互嵌式發展模式。

石林摩崖題刻。
融入新業態:譜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篇章
面對新的發展趨勢,石林風景名勝區以打造“數字石林”為抓手,為景區發展進行數字化賦能,不斷豐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方式、新業態。
“我們正在推進景區大數據中心搭建和數字石林阿詩瑪演藝等‘數字石林’項目。”沈碧芸介紹,通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石林旅游智慧化,以現代化信息服務推動旅游服務品質快速提升。
在數字石林智慧旅游項目和數字石林阿詩瑪演藝等旅游新業態中,景區融入地質科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阿詩瑪文化等元素,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潛移默化地在向游客展現祖國大好河山過程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辛勤耕耘結出豐碩成果。石林風景名勝區2024年接待游客357.62萬人次,同比增長6.88%,旅游直接收入4.36億元,同比增長1.81%。2025年1—10月,景區接待游客328.13萬人次,同比增長3.18%﹔旅游直接收入4.04億元,同比增長7.50%。從1978年至今,已累計為國內外8000余萬人次旅客提供了游覽服務。
“這裡不僅風景獨特,更能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來自內蒙古的游客巴特爾在阿詩瑪文化展廳留言簿上寫道,“中華民族一家親,在這裡不是口號,而是可感可知的生動實踐。”
暮色降臨,最后一波游客逐漸散去,而石林的故事仍在延續。被譽為“世界喀斯特的精華”的奇石森林,正以其獨特的方式,講述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譜寫著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嶄新篇章。(馮琴 文/圖)
來源:石林彝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