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格薩爾》史詩保護邁入規模化系統化新階段

2025年11月26日08:1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格薩爾》史詩保護邁入規模化系統化新階段

如何讓傳唱千年的《格薩爾》史詩更好地傳承下去?日前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截至目前,國家級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區已擁有2013名傳承人,他們以說唱、藏戲、繪畫、雕刻、書法、編織等多種形式,共同守護著這部生生不息的英雄史詩。

這一數字不僅體現了保護工作的豐碩成果,更標志著格薩爾文化保護邁入規模化、系統化的新階段。

傳唱千年的英雄史詩

“果洛有一句老話,‘小8歲,大80歲,都能唱格薩爾’。當然這是一種夸張的說法,實際上表達了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格薩爾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多年從事格薩爾文化保護工作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文化館館長才讓說,“《格薩爾》中許多重要情節都與‘瑪域’‘阿尼瑪卿山’‘黃河源頭’有關,而這三者都在我們果洛州。”

才讓進一步闡釋,“瑪域”指的是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果洛州境內的阿尼瑪卿雪山是傳說中格薩爾王的寄魂山,扎陵湖、鄂陵湖、卓陵湖是嶺國的寄魂湖……“正是由於史詩場景與現實地理的高度重合,讓果洛成為格薩爾文化資源最富集、表現形式最有特色、文化特征保持最完整、說唱傳承人最多、影響力最廣泛的地區之一,是‘中國格薩爾文化之鄉’。”才讓說。

2023年,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通過國家驗收,成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在果洛,格薩爾文化不是博物館裡的靜態遺產,而是融入日常的鮮活文化。”青海省格薩爾史詩保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巷欠才讓介紹,果洛的《格薩爾》傳承人既有能完整說唱數十部史詩的國寶級藝人,也有通過童聲合唱團接觸史詩的年青一代。每逢節日慶典,當地群眾還會身著傳統服飾,以說唱、表演等形式呈現格薩爾王的傳奇故事。

“更令人欣喜的是,格薩爾文化的傳承形式正不斷豐富。”巷欠才讓在田野調查時看到,除了說唱,藏戲、唐卡、壁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也在講述格薩爾王的故事。在果洛州甘德縣,人們還用酥油花這種極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將史詩故事轉化為“可移動的藝術經典”。

“作為格薩爾文化的重要傳承地,果洛州聚焦歷史積澱深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持續推進系統性保護與建設,目前已形成以民間傳承為基礎、學術研究為支撐、政府主導為保障的模式。”青海省果洛州格薩爾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公室主任昂親拉毛說。

數字技術守護歷史記憶

“《格薩爾》的傳統傳播方式,主要靠的是手抄本與木刻本,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口耳相傳。”巷欠才讓介紹,不同說唱藝人講述的故事雖然主線框架相同、人物不變,但細節和具體情節卻各具特色,他們在說唱中融入當地風土人情和英雄故事,就形成了新的故事版本。

“《格薩爾》史詩之所以被稱為‘藏族的百科全書’,正是因為歷代傳承人不斷將自己擅長的領域知識融入其中——醫生加入醫學內容,民俗學者融入民俗文化,使得史詩內容不斷豐富。”巷欠才讓告訴記者,“如果不及時記錄,隨著傳承人的離世,屬於他們那部分的獨特內容將永久消失。”

為了搶救那些瀕臨失傳的珍貴資料,巷欠才讓和同事們幾乎走遍了青海各個農牧區。2020年,他們在果洛州班瑪縣收集《格薩爾》手抄本時,遇到兩位年邁的傳承人,“他們將泛黃的手抄本鄭重地交到我們手中,眼中滿是信任。”巷欠才讓仍清晰記得當時的場景,“當整理一新的部本終於出版,老人專程趕到西寧表達謝意。那一刻,所有的艱辛都化作了前行的力量。”

如今,巷欠才讓和同事們將目光投向格薩爾文化的數字化保護:通過田野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將珍貴的手抄本掃描成清晰的電子版,用專業設備記錄說唱藝人的吟唱,建立《格薩爾》文化傳承人數據庫和格薩爾數字平台……

“這些數字資源通過互聯網平台向全世界開放,研究者調取資料、愛好者聆聽史詩,都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看著《格薩爾》的傳播范圍日益擴大,影響力越來越強,巷欠才讓滿懷期待,“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雪域英雄格薩爾王的故事,能夠跨越山川與河流,被更多人聽見和銘記!” (本報記者 王雯靜 萬瑪加)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