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地名,開啟文化之旅
【文化評析】
據報道,近日,《河南省第一批省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公布,全省124個千年古縣、古鎮、古村落入選,原則上不得更名,將通過保護與利用協同發展,傳承歷史文脈、寄托鄉愁記憶。
此次入選的124處地名文化遺產,串聯起河南從遠古到現代的文化脈絡。周口淮陽區宛丘古稱陳州,陳州二字背后是太昊伏羲氏的建都史詩,鞏義芝田呈現“河洛古國”的文明曙光,“朱仙鎮”瞬間將人帶回岳飛抗金的壯闊場景……每個名字都承載著厚重的文明積澱,是歷史長河中歷經風雨而不衰的文化地標。為千年古地名設立保護名錄,既是對其千年傳承價值的認可,又是對文化遺產保護責任的強化落實。這標志著我們的文化保護,已從單體文物、歷史街區,延伸至地名等無形文化瑰寶。從重視有形的物質遺產,到珍視無形的文化符號和歷史記憶,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活名則活源,推動保護與利用協同發展,讓千年地名背后的文脈故事被更多人知曉,成為貫通文脈、守護鄉愁、賦能發展的文旅名片以及錨定未來的文化坐標。賡續地名文脈,不僅是讓好名字標注在地圖裡,出現在書籍、牌匾裡,更重要的是讓好地名承載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發展中厚植文化自信。當禹州鈞瓷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魔力詮釋著陶瓷文化,神垕古鎮這顆傳統文化復興浪潮中的璀璨明珠,被推向了全國乃至世界的視野。當三蘇文化款款走出書本古籍,化身創意產品與文化盛宴,郟縣這座千年古城正以文化品牌為筆,描繪文旅融合新畫卷。當文旅與“酒旅”相得益彰,杜康古村正日益展現著其“酒祖故裡”的獨特魅力。當地名不再是地圖符號,而是化為文旅IP、產業標識,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自覺,更是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交出的地方性特色答卷。
放眼全國,多地以地名為筆,將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融入城市發展肌理,探索出“以名載史、以文塑城、以產賦能”的創新路徑,讓古老地名成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抓手。昆明制作全國第一本“地名護照”,以翠湖周邊“九巷十三坡”為打卡點,介紹昆明地名歷史文化,推出“跟著地名游昆明”系列活動,讓游客用腳步感受老街巷的歷史脈搏﹔成都寬巷子社區,作為青羊區地名文化主題社區建設的重點區域,以“寬窄度”“黨建引領”“人文底蘊”等多維度的展陳設計與場景營造,將地名文化融入市井生活與游客體驗中﹔西安碑林區通過“文化+地標”等創意活動,激發地名文化遺產活力,豐富群眾市井生活,讓群眾充分感受周邊地名的文化底蘊,從地名的使用者轉變為地名文化的傳承者和保護者。沉睡在古籍、深藏在街巷的老地名“活”了起來、“火”了起來,為現代化城市發展注入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
地名文化,是社會風貌和時代演進的重要見証,是中華文明的“微縮景觀”,與實體文化中的文物古跡、歷史傳說交相輝映,成為無可替代的文化符號。一個個地名串聯起中華文明的璀璨星河,也標注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海拔。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地名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微單元”、鄉愁記憶的“活載體”,既是解答“何以中國”的文化密碼,又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具象表達。在發展中高度重視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有效串聯起歷史文脈、市井煙火和公共服務,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地名文化動能,“精神原鄉”將在與時代的同頻共振中進一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打開”地名,就是開啟一程文化之旅。更憧憬這些千年之名能融入街巷煙火、學堂書聲,真正地“活”在當下、流向未來,讓文明的薪火永續不熄。當我們以保護者的虔誠珍視地名文化,以傳承者的熱忱傳播地名文化,以踐行者的擔當活化地名文化,觸摸的不僅是地理坐標的溫度,而且是在為中華文明長卷增光添彩。“何以中國”的基因密碼,正在繪就走向復興的精神圖譜。 (作者:任堃,系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