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文旅融合,從一杯米湯咖啡說起
“來,米湯咖啡好啦!”
35歲的陳紅杏笑著把溫熱的米湯咖啡遞到記者面前。
端杯品嘗,米湯的粘稠搭配咖啡的醇香,喝起來甜而不膩。

米湯咖啡。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確實好喝,沒白跑這一趟!”記者和同行的來訪者忍不住夸贊。
“它可是我們吸引游客的法寶。”陳紅杏笑得更甜了。她一身時髦姑娘的裝扮,說話時眼角的笑紋卻透著山裡人的純朴。
陳紅杏制作的米湯咖啡,“藏”在雲南省普洱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恩樂鎮玻烈村的稻田邊。
“我們這兒產的大米顆粒飽滿,品質上乘,曾經是進貢朝廷的貢米。”陳紅杏“自賣自夸”起來。
普洱咖啡名氣大,玻烈村大米品質優,村裡的人琢磨著,既然兩樣都是好東西,為啥不混搭起來試試?於是便有了米湯咖啡。
“咖啡和米湯的配比分別是多少?”記者好奇地問。
“這個要保密。”陳紅杏挺懂得保護“商業機密”。
“除了米湯咖啡,我們村還有保存完好的茶馬古道,看點很多。”她話題一轉,“冬春季,梯田灌滿水,像一面面碎鏡子鋪在山間﹔到了秋天,稻田翻金浪,風吹過沙沙作響,也很漂亮。”陳紅杏儼然化身村裡的導游。
這些年,玻烈村“兩委”和鎮沅綜交玻烈交旅融合發展有限公司攜手,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走出了農文旅融合的路子。

初冬季節的玻烈村一角。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第一步是土地流轉。
“以前自家種幾畝田,看天吃飯,一年忙到頭也賺不了多少。”陳紅杏說,“現在村裡將土地統一流轉,每年除了能拿流轉金,我還能在咖啡館上班,挺知足的。”
陳紅杏來咖啡館兩個多月,主要負責沖泡咖啡,捎帶給游客講解村情,每月工資4000元。“比種地輕鬆,還能天天看著家門口的風景。”她笑著說。
土地統一規劃后,變化看得見。除了成片的稻田,村裡建起了稻田咖啡館、稻田面包房,米湯咖啡就出自稻田咖啡館。
不遠處,古朴的碾米房被保留了下來,水車吱呀轉著,帶動石碾子慢悠悠滾動,一粒粒稻谷進去,谷殼分離,白花花的大米便順著槽口滑出來。游客來了,能直觀感受古老碾米技藝的運作過程。
“之前沒見過碾米,太新奇了!”記者採訪時,正好碰到鎮沅縣直屬小學的研學團隊。學生王臻睜著圓溜溜的眼睛,湊在碾米房門口,看得目不轉睛。
“我們設計了很多體驗活動。”鎮沅綜交玻烈交旅融合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刀祥介紹,“插秧、割稻、親子垂釣,還有碾米體驗,讓城裡來的孩子知道糧食是怎麼來的。”

秀山村位於風景秀麗的瀾滄江沿岸。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稻田收獲后呢?
“你看,我們種上了油菜、向日葵、草莓、人參果。油菜花、向日葵12月下旬就會陸續開放,到時候漫山遍野金燦燦的,又能吸引一波游客。”刀祥說。
村裡還在修一條6.8公裡長的“交通主題時光路”。“石板路、蹚石路、土路,一共24種道路形態。”刀祥指著規劃圖,“它和茶馬古道相連,既能走古道看風景,又能直觀感受交通的發展變化。”
環境越來越好,玩法越來越多,玻烈村成了旅居的好地方。“不少外地游客干脆留下來住,最長的住了兩周多,把民宿當成了臨時的家。”刀祥笑著說。
玻烈村的熱鬧,是鎮沅縣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縮影。
鎮沅地處滇西南,夾在哀牢山和無量山之間,常住人口17.16萬人,有豐富的森林生態景觀、河湖水域風光,還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風情、世外桃源般的茶山田野景致、極富地方風味與民族特色的茶馬古道文化,是旅游資源的富集地。
近年來,當地持續補齊文化旅游業基礎設施短板,打造“世界茶王·芳香鎮沅”文旅品牌,把散落的美景串成線,讓好資源變成好產業。
我國北方的初冬已寒意漸深,但鎮沅縣振太鎮太和村紫馬街卻是暖陽高照。藍天白雲下,古色古香的民宿錯落有致。小院裡,游客們坐著藤椅,沐浴著冬日暖陽,聊氣候、聊景色、聊民俗,笑聲飄向遠方。
紫馬街是國家級傳統村落,村內房屋大多建於19世紀初期。近年來,村裡通過植入民宿、文創、研學等業態,讓百年古村落綻放出新光彩。
在哀牢山金山丫口,一位當地向導正在查看徒步路線。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再往和平鎮走,哀牢山的雲海更是讓人著迷。
初冬,站在位於鎮沅縣和平鎮的哀牢山金山丫口茶王步道頂端觀景台,腳下雲海翻涌,諸峰時隱時現。
去年10月,哀牢山火“出圈”,和平鎮順勢成立哀牢山向導團,吸引附近村民加入,既給游客講解有關哀牢山的“土知識”,又能保障游客安全,一舉多得。
鎮沅縣振太鎮秀山村則另有一種風情。
村子與臨滄市昔歸古茶園隔瀾滄江相望,山水如畫。近年來,立足資源稟賦,秀山村打造“江韻秀山”文旅品牌,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縣域有好資源,政府有好作為。2024年,鎮沅縣接待游客302.89萬人次,同比增長13.11%﹔實現旅游花費35.086876億元,同比增長11.83%。
近年來,“旅居雲南”成為熱詞,也成為雲南的一張新名片。今年1月至7月,雲南旅居人數達330.74萬人,同比增長46.3%。
高位推動下,鎮沅縣正全力打造旅居目的地,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讓遠道而來的游客不再是匆匆過客,而是能把鎮沅當成日常棲居的第二故鄉。
陳紅杏沒有遠大的目標,她的想法很簡單:“就想把每杯咖啡做好,米要用新米,咖啡要本地烘焙的,不然米湯咖啡味道不好,游客不喜歡,那不就砸了村子的招牌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