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秦刻石”銘文高度符合秦代語言習慣

2025年11月25日08:1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連續報道·來函熱議】

“秦刻石”的真偽曾一度引發熱議。假設刻石銘文由今人偽造,今人是否可以編出一篇符合秦代語言習慣且毫無破綻的銘文呢?

我做了一個小實驗,給課上的博士生和碩士生提供了該銘文第一句的現代文翻譯,請學生們在盡量排除原文干擾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理解轉換為文言文。

銘文原文作“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將方支(技)採樂(藥)昆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我給出的現代文翻譯是:“皇帝派五大夫翳率領方技之士前往昆侖山採藥,翳在卅七年三月己卯日乘車抵達這裡。”一共收到17名學生的反饋,其中有幾個詞的表述最值得注意:

其一是“皇帝”。盡管我給出的現代文翻譯已經是“皇帝”,但隻有3名同學使用“皇帝”一詞,其他同學寫的則是“王”“帝”“上”等。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及裡耶秦牘“更名方”,秦統一后以“皇帝”取代“王”,因此秦統一后的秦詔版、龍崗秦簡等均用“皇帝”。使用“皇帝”更符合秦統一后的用語規范。

其二是“到此”。我給出的關鍵詞是“抵達這裡”,但沒有一位學生使用“到”,而基本是以“至”來表述,此外還有同學用了“抵”“達”等詞。有學者此前已指出,“到”看似不夠典雅,但在秦簡牘中卻很常見,使用頻率要高於“至”。

其三是“以”。銘文以介詞“以”來引介時間,而學生提交的反饋中,要麼沒有使用介詞,要麼以“於”來引入,無一人使用“以”。此前伊強先生分析過多批秦簡材料,發現秦簡中的時間介詞主要是“以”,而不用“於”。

此外,以“將”來表示率領、“方技”來表示方技之士,均符合當時語言習慣,但今人大概率不會這樣表述。隻有2位同學使用了“將”,沒有一位同學直接以“方技”指稱方技之士。

可見,“尕日塘秦刻石”銘文雖然看起來相當簡質,但如果讓受過一定古文訓練的現代人去仿寫,卻未必能達到效果。如銘文用“到”而不用“至”是專業學者都很少關注到的現象,卻高度符合秦代語言習慣。通過分析銘文的語言現象,我們可以對刻石有進一步的認識。 (作者:陳民鎮,系北京語言大學首都國際文化研究基地教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